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作者: 張志聰

    上古。謂所生之來。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首四篇。論調(diào)精神氣血。所生之來謂之精。故首論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故次論神。氣乃精水中之生陽。故后論氣。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徇音循長上聲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nóng)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智能也。徇順、齊正、敦信、敏達也。此節(jié)記圣德稟性之異。發(fā)言之早。方其幼也。能順而正。及其長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后世。生知之圣人也。后鑄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之真人也。)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天師。尊稱岐伯也。天者。謂能修其天真。師乃先知先覺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貴。師所以傳道而設(shè)教。故稱伯曰天師。度、越也。度百歲者。百二十歲也。)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上古。太古也。

    知道。謂知修養(yǎng)之道也。法。取法也。陰陽。天地四時。五行六氣也。和。調(diào)也。術(shù)數(shù)者。調(diào)養(yǎng)精氣之法也。蓋陰陽者。

    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逆之則災(zāi)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故能取法以和調(diào)。是謂得道。)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決氣篇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飲食有節(jié)。養(yǎng)其氣也。生氣通天論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起居有常。養(yǎng)其神也。煩勞則張。精絕。不妄作勞。養(yǎng)其精也。夫神氣去。形獨居。人乃死。能調(diào)養(yǎng)其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酒能傷脾。脾氣傷。則不能宣五谷味。而生氣傷矣。以妄為常。傷其神矣。醉以入房。傷其精矣。言今時之人。不知道者??v嗜欲而傷其精氣神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樂色曰欲。

    輕散曰耗。真者。元真之氣也。不知持滿。不慎謹(jǐn)也。不時御神。不能四時調(diào)御其神也。言不知道者。不能慎謹(jǐn)調(diào)養(yǎng)。

    而喪其精氣神也。)務(wù)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心藏神。務(wù)快其心。喪其神守矣。樂則氣緩。而更逆之。傷其氣矣。起居無節(jié)。耗其精矣。言今時之人。惟務(wù)快樂。不能積精全神。是以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fēng)。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虛邪、虛鄉(xiāng)不正之邪風(fēng)也。恬、安靜也。淡、樸素也。虛無。不為物欲所蔽也。言上古之人。得圣人之教化。內(nèi)修養(yǎng)生之道。外避賊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恬淡無為。是以志閑而少欲矣。精神內(nèi)守。是以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矣。真氣從之。是以氣從以順矣。五方之民。衣食居處。各從其欲。是以皆得所愿也。)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故者。承上文而言。按異法方宜論。

    東方之民。皆安其處。美其食。西方之民。根據(jù)山陵而居。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肥脂。北方之域。其地高陵居。風(fēng)寒冰冽。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之域。其地下。水土弱。其民嗜酸而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其民食雜而不勞。此五方之民。隨天地萬物之所生。山川地土之高下。衣食居處。各從其欲。彼此不相愛慕。故其民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此復(fù)言五方之民。各有嗜欲淫邪而致病。惟上古恬淡之世。民皆安居樂俗。而無外慕之思。故雖有嗜欲淫邪。不能傷其內(nèi)也。)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上古之人。無貴賤賢愚。皆全德不危。故不外懼于物。

    而合于養(yǎng)生之道焉。)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者。所得乎天之明德也。全而不危者。

    不為物欲所傷也。莊子曰。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shù)然也。(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此復(fù)論男女陰陽氣血。有始有終。有盛有衰。各有自然之天數(shù)。材力、精力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更平聲長上聲七為少陽之?dāng)?shù)。女本陰體。而得陽數(shù)者。陰中有陽也。人之初生。先從腎始。女子七歲。腎氣方盛。腎主骨。齒者骨之余。故齒更。血乃腎之液。發(fā)乃血之余。故發(fā)長也。按陰陽之道。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以天乙生水。地二生火。離為女??矠槟小=躁庩柣Q之道。故女得陽數(shù)。而男得陰數(shù)也。)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也。沖脈任脈、奇經(jīng)脈也。二脈并起于少腹之內(nèi)胞中。循腹上行。為經(jīng)血之海。女子主育胞胎。夫月為陰。女為陰。月一月而一周天。有盈有虧。故女子亦一月而經(jīng)水應(yīng)時下泄也。虧即復(fù)生。故于初生之時。男女構(gòu)精。當(dāng)為有子。虛則易受故也。)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長上聲腎氣者。腎臟所生之氣也。氣生于精。故先天癸至。而后腎氣平。腎氣足。

    故真牙生。真牙者。盡根牙也。)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腎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母子之相生也。女子四七。精血盛極之時。是以筋骨堅。發(fā)長極也。血氣盛則充膚熱肉。是以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

    (陽明之脈榮于面。循發(fā)際。故其衰也。面焦發(fā)墮。夫氣為陽。血脈為陰。故女子先衰于脈。而男子先衰于氣也。再按足陽明之脈。并沖任挾臍上行。沖任脈虛。而陽明脈亦虛矣。)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三陽之脈。盡上于頭。三陽脈衰。故面皆焦。血脈華于色。血脈衰。故發(fā)白也。)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地道、下部之脈道也。三部九候論曰。下部地。足少陰也。癸水藏于腎。天癸竭。是足少陰下部之脈道不通。

    沖任虛。是以形衰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八為少陰之?dāng)?shù)。男本陽體。而得陰數(shù)者。陽中有陰也。)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靈樞經(jīng)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jīng)絡(luò)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luò)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shù)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是則男子之天癸。溢于沖任。充膚熱肉。而生髭須。

    女子之天癸。溢于沖任。充膚熱肉。為經(jīng)水下行而妊子也。男子二八精氣滿溢。陰陽和合。瀉泄其精。故能有子也。)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平、足也。均、和也。極、止也。故真牙生而筋骨所長。以至于極矣。)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四居八數(shù)之半。是以隆盛之極。)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腎為生氣之原。男子衰于氣。故根氣先衰。而發(fā)墮齒槁也。)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根氣先衰。而標(biāo)陽漸竭矣。平脈篇曰。寸口脈緩而遲。

    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fā)長。陽氣衰。故顏色焦而發(fā)鬢白也。)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肝乃腎之所生。腎氣衰。故漸及于肝矣。肝生筋。肝氣衰。故筋不能運動。腎主骨。筋骨皆衰。

    故形體疲極也。)八八則齒發(fā)去。(數(shù)終衰極。是以不惟頒白枯槁。而更脫落矣。)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fā)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此復(fù)申明先天之癸水。

    又藉后天之津液所資益也。腎者主水。言腎臟之主藏精水也。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者。受后天水谷之精也。蓋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入心化赤而為血。流溢于沖任。為經(jīng)血之海。

    養(yǎng)肌肉。生毫毛。所謂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者是也。故曰。天癸者。天乙所生之精也。是以男子天癸至而精氣溢瀉。腎之精?;酁檠?。溢于沖任。生髭須。女子天癸至而月事以時下。故精血皆謂之天癸也。再按、經(jīng)云。榮血之道。內(nèi)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專精者行于經(jīng)隧。常榮無已。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dāng)?shù)終而天癸絕。然行于經(jīng)隧之榮血未竭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飲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堅強。氣血猶盛。此篇論天癸絕而筋骨衰。其后天水谷之精。又不可執(zhí)一而論也。再按、女子過七七而經(jīng)淋不絕者。此系行于經(jīng)隧之血。反從沖任而下。是以面黃肌瘦。骨憊筋柔。當(dāng)知經(jīng)隧之血。行于脈中。沖任之血。兼滲于脈外。)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此復(fù)申明天地陰陽之?dāng)?shù)。止盡終于七七八八也。天壽過度。先天所秉之精氣盛也。氣脈常通。后天之地道尚通也。是以腎氣有余而有子。此雖有子。然天地之精氣。盡竭于七八之?dāng)?shù)者也。)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shù)。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

    能卻老而全角身。年雖壽。能生子也。(此承上文而言。惟修道者。能出于天地陰陽之?dāng)?shù)也。)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

    此其道生。(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來。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陰陽。吐納精氣。與道獨存。守神全角。是以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壽過天地。無有終極之時。此由道之所生。故無為而道自合也。玉師曰、天命之性。復(fù)歸于無極。是謂真人。佛老以真空見性。本經(jīng)謂空中有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中古至人者。謂有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天真雖泄。復(fù)能修德全道。積精養(yǎng)神。故令神氣充塞于天地之間。

    耳目聰明于八達之外。此蓋從修煉保固得來。亦能復(fù)完天真。而同歸大道。夫真人者。得先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后天一氣者也。其趨則一。故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fēng)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

    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wù)。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至人真人者。去世離俗。修道全真。無妻室之愛。無嗜欲之情。所謂游方之外。高出人類者也。圣人者。處天地之內(nèi)。順八方之理。教以人倫。法于制度。黻冕于朝堂之上。不欲離于世俗章服。無為而治。不勞其形。隨機而應(yīng)。不役其神。此治世之圣人也。亦可以優(yōu)游泮渙。而長享百年矣。)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協(xié)議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賢人者。處塵俗之內(nèi)。鮮拘蔽之習(xí)。取法天地。

    如日月之光明。推測象緯。順逆二氣。序別四時。將與上古天真之圣。同合于道。亦可使益壽而至于壽敝天地之極。此修道之賢人。而由人以合天。超凡以至圣者也。此帝勉人修為。而不得以凡庸自棄。故移精變氣章曰。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