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集注》 病傳第四十二

    作者: 張志聰

    黃帝曰。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蛴袑?dǎo)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之一者。可獨(dú)守耶。

    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

    此篇論人之身體。有形層之淺深。有血?dú)庵搶?shí)。是以針砭藥灸。各守其一。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病傳者。謂邪從皮毛而發(fā)于腠理。從腠理而入于經(jīng)脈。從經(jīng)脈而傳溜于五臟。所謂經(jīng)絡(luò)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如邪入于臟不可以致生。故邪在皮毛者。宜砭而去之。在于脈肉筋骨者。宜針而瀉之。邪入于中者。宜導(dǎo)引行氣以出之。寒邪之入深者。宜熨而通之。邪在內(nèi)而虛者。只可飲以甘藥。實(shí)者可用毒藥以攻之。陷于下者。宜灸以啟之。是以藥石灸刺導(dǎo)引諸方。隨眾人之所病而施之。非一人之所盡行者也。此章教人知病傳之有淺深。如可治之屬。即守一勿失。不使大邪入臟而成不救。利濟(jì)萬物之功。畢于此矣。

    今余聞陰陽之要。虛實(shí)之理。傾移之過??芍沃畬?。愿聞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傻寐労酢a?。要乎哉問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芍谥癫2豢蓚饔谧訉O。黃帝曰。何謂日醒。岐伯曰。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黃帝曰。何謂夜暝。岐伯曰。喑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毛發(fā)理。正氣橫傾。淫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入臟。腹痛下淫??梢灾滤馈2豢梢灾律?。

    此論形與神俱病則無由入其腠理。不致血脈流傳。而成不救之死證也。陰陽之要者。皮膚肌腠為陽。

    血脈為陰。肌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血脈者。神氣之所藏也。虛實(shí)者。血?dú)庵搶?shí)也。如腠理固密。

    元真通暢。血脈和調(diào)。精神內(nèi)守。邪氣何由內(nèi)入。虛則傳溜入臟。而不可以致生。是以生神之理??芍谥癫?。以教化后世。不可傳于子孫。蓋言調(diào)養(yǎng)此神氣者。乃自修之功也。傾移之過者。折毛發(fā)理。正氣橫傾也。可治之屬者。邪尚在于皮膚肌腠之間。未至血脈傳流。大邪入臟也。此言邪在于外。猶為可治之屬。守一勿失。不使邪溜于內(nèi)。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經(jīng)脈。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蓋間傳者生。傳之于其所勝者不治也。若夫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乃淫邪泮衍。

    血脈流傳。大氣入臟。不可以致生也。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畢將服之。神自得之。所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喑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謂不知道者。膚腠空疏。血脈虛脫。

    虛邪之中人也微。莫知其情。莫見其形。漸致淫邪入臟。不可以致生。夫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毛。則毛發(fā)折而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fā)入。入則抵深而入于腠理。腠理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是以正氣橫傾。

    淫邪泮衍于肌腠之間。則傳流于血脈。而內(nèi)入于臟矣。蓋經(jīng)脈內(nèi)屬于臟腑。外絡(luò)于形身。是以經(jīng)脈受邪。

    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淫邪泮衍于肌腠則傷氣。傳流于血脈而入臟則傷神。神氣并傷。故可以致死。而不可以致生。是以圣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fēng)。避之有時(shí)。恬淡虛無。精神內(nèi)守。病從何來。故可著于竹帛。蓋欲使天下后世子孫黎民。咸知此養(yǎng)生之道焉。

    黃帝曰。大氣入臟奈何。岐伯曰。病先發(fā)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此論大邪入臟。傳于其所不勝而死。蓋五臟秉五方五行之氣而生。故生于相生。而死于相勝也。病先發(fā)于心。一日而傳之肺。三日而傳之肝。五日而傳之脾。皆逆?zhèn)髌渌粍?。再至三日不已而死。夫心為火臟。冬主水。夏主火。冬夜半者。水勝而火滅也。夏日中者??簶O而自焚也。楊元如曰。按、素問玉機(jī)真藏論。病入于五臟。逆?zhèn)饔谒鶆佟I锌砂纯稍】伤幙删囊跃戎?。故曰三日不已死。謂邪入于臟。猶有可已之生機(jī)。故首言導(dǎo)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末言諸病以次相傳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蓋邪在于形層者宜刺。入于臟者。只可按摩飲藥以救之。圣人救民之心。無所不用其極。

    病先發(fā)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楊元如曰。肺主氣。日出而氣始隆。日入而氣收引。冬日入者。氣入而絕于內(nèi)也。夏日出者。氣出而絕于外也。按、只言冬夏而不言春秋者。四時(shí)之氣??倢俸钪鶃?。夜半日中。陰陽之分于子午也。

    日出日入。陰陽之離于卯酉也。病傳之一三五日者。乃天之奇數(shù)。蓋五臟生于地之五行。而本于天干之所化。

    病先發(fā)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楊元如曰。按、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云。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小腹痛脛。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蓋病先發(fā)于肝。故頭目眩而脅支滿。三日而之脾。則體重身痛。五日而之胃。則脹。三日而之腎。則腰脊小腹痛。脛。冬日入。夏早食。乃木氣絕于卯酉金旺之時(shí)。

    病先發(fā)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楊元如曰。按、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云。脾病身重體痛。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蓋病發(fā)于脾。則身痛體重。一日而之胃則脹。二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膂膀胱者。膀胱附于脊背之膂筋也。是以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膂筋痛。小便閉。人定在寅。木旺而土絕也。夏之晏食在亥。水泛而土敗也。

    病先發(fā)于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音笛日昃也)按、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云。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三日背腹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蓋病先發(fā)于胃。故脹滿。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腹筋痛。五日而上之心。則身體重。蓋心主血脈。血脈者。所以濡筋骨而利關(guān)節(jié)者也。二乃火之生數(shù)。六日者。水之成數(shù)也。死于二日者?;鹬鷼饨^也。死于六日者。水乘而火滅也。故冬夜半者。即水乘火滅之義。

    夏日昃者。亦太陽之生氣絕也。朱濟(jì)公曰。冬主水。夏主火。日昃者。盛而始虧之時(shí)。

    病先發(fā)于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按、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曰。腎病者。少腹腰脊痛。三日背KT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二日不已死。蓋病先發(fā)于腎。故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上之心。則腹脹。蓋足少陰腎脈。下絡(luò)膀胱。上從腹注胸中。入肺絡(luò)心。此邪入于臟。亦從血脈流傳也。上節(jié)病在心。故身體重。此從膀胱而上傳于心。復(fù)從心而下傳小腸。故腹脹也。冬大晨者。乃寅卯木旺之時(shí)。木旺則泄其水之氣矣。夏晏晡。土氣所主之時(shí)。土克水也。三日者。水火之生氣并絕。二日者。

    火之生氣絕也。蓋病之且死。有死于先發(fā)之臟氣絕者。有死于所傳之臟氣絕者。是以靈素經(jīng)中。少有不同。

    學(xué)人自當(dāng)理會。

    病先發(fā)于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按、標(biāo)本病傳論云。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蓋病發(fā)于膀胱。故小便閉。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脹。腰脊痛。。一日而之小腸。則腹脹。一日而之心。故身體痛也。冬雞鳴。夏下晡。即上節(jié)大晨晏晡之時(shí)也。按五臟相傳。而有膀胱胃腑者。胃居中央。為水谷之海。乃五臟之生原。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臟及二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玉機(jī)真藏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故如是者。乃逆?zhèn)髌渌鶆?。皆有死期。不可刺也。如間一臟者。乃心傳之肝。肺傳之脾。

    子行乘母也。間二臟者。心傳之脾。肺傳之腎。乃母行乘子。子母之氣。互相資生者也。間三臟者。心傳之腎。肺傳之心。從所不勝來者為微邪也。按五臟間傳。只有間三而無間四。所謂間四臟者。以臟傳之腑。而腑復(fù)傳之于他臟。蓋腑亦可以名臟也。楊元如曰。按五臟別論。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蓋藏貨物曰腑。故腑亦可以名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