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活幼心書》 走馬疳

    作者: 曹世榮

    凡得此候,多因氣虛受寒,及有宿滯,留而不去,積溫成熱,虛熱之氣上蒸,或食甜酸咸膩之物,而脾雖喜甘,積滯日久,蘊(yùn)熱上熏于口,致齒焦黑爛,間出清血,血聚成膿,膿臭成蟲,侵蝕(音食)口齒,甚致腮頰穿破,乳食不便,面色光浮,氣喘熱作,名走馬疳。

    治之之法,先去積熱,用當(dāng)歸散,合三棱散,水、姜、棗煎服,次投蘆薈丸、玉露飲,及以溫鹽水灌嗽,或軟雞翎蘸鹽水拂洗,略拭干,仍以燒鹽散、內(nèi)金散、密陀僧散傅之。若經(jīng)久不愈者,傳于唇之上下,乃成崩砂證。或穴發(fā)滿腮,齒落骨露,飲食減少,氣促痰鳴,必致危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