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治癥同熟地(二三錢(qián)至一二兩) 萸肉(一二錢(qián),畏酸少用之) 枸杞(二錢(qián),相火盛者,去之)山藥 冬(二錢(qián))。肺熱多嗽,加百合(二錢(qián))。血少者,加當(dāng)歸(二錢(qián))。血滯而熱者,加丹參(二錢(qián))。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qián))。血熱妄動(dòng)者,加生地(二錢(qián))。脾熱易饑及多汗傷陰者,加白芍(二錢(qián))。心熱多燥者,加元參(三錢(qián))。腎熱骨蒸者,加骨皮(二錢(qián))。津枯熱渴者,加花粉(二錢(qián))。上實(shí)下虛者,加牛膝(二錢(qián))。以導(dǎo)之。本方加人參、當(dāng)歸,即補(bǔ)元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