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顧松園醫(yī)鏡》 膀胱

    作者: 顧靖遠

    膀胱當十九推,在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沁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循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下連前陰,溺之所出。引經報使,用羌活。申時氣血注于膀胱。

    足太陽經膀胱連,目內 起過額顛,支者從巔至耳角,〔至耳上角?!持闭邚膸p腦后懸,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夾脊兩旁之內曰膂。〕支者從腰下脊間,貫臀斜入委中穴,〔在 中央?!骋恢Р矁茸笥覄e,〔后膊內左右別下貫胛。〕貫胛挾脊過髀樞,〔股骨曰髀,髀之上曰髀樞,當環(huán)跳穴?!逞潞罅?中合,〔膝后曲處曰 。〕下貫 內外跺后,遂循京骨指外側。〔足小指本節(jié)后大骨曰京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