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鑒》 出痘三朝方藥例

    作者: 龔信

    胡荽酒治痘疹,已發(fā)未發(fā),噴之立出。

    胡荽三兩細(xì)切,以酒二鐘煎沸,用紙密封,不令氣出,候冷去渣,從頂至頤頷微微涂之,更噴背膂胸腹及兩腿皆遍,再用滿房門戶遍灑之,尤妙。

    化毒湯治痘已出,以此消毒,或出不快,皆宜服之。一云∶痘瘡欲出,渾身壯熱,不思飲食,若服此一劑,即內(nèi)消已;有一兩顆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當(dāng)日頭焦,只三服愈。

    紫草茸(五錢) 川升麻(二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每二錢,糯米五十粒,同煎服。

    消毒飲治痘瘡初出,胸前稠密者,急進(jìn)此藥三四服,決透,消毒應(yīng)手,神效。

    鼠粘子(四錢) 荊芥(二錢) 甘草(一錢,生用) 防風(fēng)(去蘆,五分)

    本方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煎服。減食,加人參,細(xì)銼一劑,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加味四圣散治痘瘡出不快,及變黑陷者。

    紫草茸 木通 黃 川芎 南木香(各等分) 甘草(炙,減一半)

    上銼,水煎服。如大便閉,加枳殼;大便如常,加糯米百粒解毒,能釀而發(fā)之。楊氏曰∶糯米能解毒發(fā)瘡。

    紫草飲子治痘出不快,三四日隱隱將出未出。紫草二兩,細(xì)銼,百沸湯一大碗,沃之蓋定,勿令氣出,逐旋溫服。紫草能動(dòng)大便,發(fā)出亦輕。大便利者,不可用。

    絲瓜散治痘出不快最妙。

    絲瓜不拘幾個(gè),連皮、子燒存性為末。每服一抄,時(shí)時(shí)用米湯調(diào)服,此物發(fā)痘最妙。或以紫草、甘草煎湯,調(diào)服尤佳。

    紫草膏

    全蝎(二十個(gè)) 僵蠶(八個(gè),炒) 麻黃(五錢) 甘草(五錢) 紫草(五錢) 蟾酥(一錢) 白附子(五錢)

    上為細(xì)末,另將紫草一兩,銼、煎,去渣,熬成膏,紫草湯化下。又用蜜二兩,入好酒半盞,煉過,同紫草膏攪勻,調(diào)前末藥,丸如皂角子大,每三四歲兒服一丸。紅紫黑陷屬熱毒者,紫草湯化下;淡白灰陷屬虛寒者,好酒化開,熱服。發(fā)熱之初,煎敗毒散化下,表汗亦能稀痘;證似風(fēng)寒者,參蘇飲化下;發(fā)驚者,薄荷、燈心、蔥白湯化下。

    保元湯

    人參(去蘆,二錢) 甘草(一錢) 嫩黃 (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溫服。

    一二日初出,圓暈成形,干紅少潤,毒雖犯上,其氣血未離,可治,以俟其氣血交會(huì)也。然毒尚淺,急以保元湯加官桂,兼活血?jiǎng)驓庵畡蝗缍救羰?,兼解毒之藥活血,加?dāng)歸五分,白芍一錢;勻氣,加陳皮五分;解毒,加玄參七分,牛蒡子炒七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二三日根窠雖圓,而頂陷者,血亦難聚,為氣虛弱,不能領(lǐng)袖其血,以保元湯加川芎、官桂扶陽抑陰,豈有不痊者哉?

    四五日根窠雖起,色不光澤,生意猶存,為氣弱血盛,以保元湯加芍藥、官桂、糯米助衛(wèi)制榮,斯為調(diào)燮之妙也。

    五六日氣盈血弱,色昏紅紫,以保元湯加木香、當(dāng)歸、川芎助血?dú)w附氣位,以全中和之道也。

    五六七日,氣交不旺,血雖歸附,不能成漿,為氣血少,寒不能制,急投保元湯加官桂、糯米助其成漿,而收濟(jì)惠之偉功,斯為治矣。

    七八日,毒雖化漿而不滿,為血?dú)庥幸?,不能大振,以保元湯加官桂、糯米發(fā)陽助漿,斯可以保全生命矣。

    (一至此專主貫?zāi)摚撘褲M,雖有他證,亦不壞事。若痘無膿灰暗,雖無他證,亦死。)

    八九日,漿不沖滿,血附線紅,氣弱而危也,以保元湯加糯米,以助其氣而駕其血,斯?jié){成矣,于此可見施治者之妙道也。

    十一二日,氣血沖滿,血盡漿足。濕潤不斂者,內(nèi)虛也,以保元湯,血亦有力,加白術(shù)、茯苓助其收斂而結(jié)痂也。

    十三四日,毒雖盡解,漿老結(jié)痂之際,或有雜證相仍,以保元湯隨證加減,不可峻用寒涼大熱之劑,恐致內(nèi)損之患故也。

    十四五六日,痂落,潮熱唇紅,口渴不食,以使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如渴甚,以參苓白術(shù)散;如熱不解,以大連翹飲去黃芩主之。證去之后,多有內(nèi)損,或余毒未解,此則尤為難治也。

    凡痘疹發(fā)渴者,為氣弱而津液枯竭也,以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即止;如不止,以參苓白術(shù)術(shù)散一二劑即止。

    凡痘瘡不起發(fā),膿漿不濃,以保元湯加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月二分,糯米二百粒,煎熟,加好酒、人乳各半盞同服。

    若頭額不起脹,加川芎六分為引。若面部不起脹,加桔梗四分為引。若腰膝不起脹,加牛膝四分為引。若兩手不起脹,加桂枝二分為引。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