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理中湯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惡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冷并治。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煨。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煎。腹痛加人參,渴加白術(shù),寒加姜、附,吐多去白術(shù),加生姜,瀉多仍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轉(zhuǎn)筋,可加附子。為末,煉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臟寒,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先服理中丸。

    五苓散治傷暑,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白術(shù) 茯苓豬苓 澤瀉(各一錢) 官桂(三分)

    上水一盞、姜三片、燈芯十莖煎五分服。

    藿香正氣散治霍亂吐瀉,反胃嘔逆,惡心,腹冷痛,臟腑虛鳴,山嵐瘴氣,瘧疾,遍身虛腫,小兒疳傷及治傷寒頭疼壯熱。止喘咳,五勞七傷,八般風(fēng)痰,并宜服之。

    大腹皮(洗) 白芷 紫蘇 茯苓(各半兩) 半夏(泡七次) 白術(shù) 陳皮 濃樸(姜汁炒)桔梗(各一兩) 藿香(兩半洗) 甘草(炙一兩)

    上咀,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一枚同煎。

    不換金正氣散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臟虛寒。

    濃樸 藿香 陳皮 半夏(泡) 蒼術(shù) 甘草(各等分)

    姜、棗水煎服。

    藿香散治時氣吐瀉,退熱。

    藿香 濃樸(炒) 半夏(泡) 白術(shù)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

    水、姜煎服。

    銀白散治小兒吐瀉,壯胃,治糞青。

    扁豆(炒) 糯米(各一兩) 藿香(洗) 丁香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錢)

    上末,紫蘇湯下。

    加減四君子湯治小兒吐瀉不止,調(diào)胃進(jìn)食。

    扁豆(炒) 藿香 甘草 黃 (炙)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點服,或用水煎亦可。

    縮脾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止吐利。霍亂之后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并宜服之。

    砂仁 烏梅肉 草果(炮去皮) 甘草(炙。各半兩) 干姜 白扁豆(炒。各三錢)

    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參香散治伏熱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人參 白術(shù) 香薷 半夏(泡) 陳皮 茯苓 扁豆(炒) 水、姜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