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治法

    作者: 徐春甫

    《良方》云∶墮墜之病,《內(nèi)經(jīng)》、《靈樞》、《金匱》、子和所論詳矣。獨(dú)正骨兼金鏃科,惟危氏言其整頓手法,折傷手足,各有六出臼四折骨,背脊骨折法,十不治,并用藥法,至矣,盡矣。今之學(xué)人專攻治外,不行診視,不明其脈,焉知內(nèi)傷輕重?因此有誤不淺淺耳。若能識折傷出臼處,搦入其窠,折傷處根據(jù)法夾縛,明脈理,何經(jīng)受證,用后項(xiàng)次序之藥,終無夭閼之禍,可不謹(jǐn)乎?

    凡手有四折骨六出臼,手臂出臼,此骨上段骨是臼,下段骨是杵,四邊筋脈鎖定?;虺鼍?,亦有銼損筋者,所以出臼也。此骨須拽手直,一人拽須用手把定此骨,搦教歸窠,看骨出那邊,用杉木皮或竹一片,夾定一邊,一邊不用夾,須在屈直處夾,才服藥后,不可放定了,或時(shí)拽曲拽直。此處筋多,服藥后若不屈直,則恐成固疾,日久曲直不得。

    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歸下,身骨出臼歸上?;虺鲎?,或出右,須用舂杵一枚,矮凳一個,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撐在于出臼之處,或低用物墊起,杵長則墊起凳,令一人把住手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從上坐落,骨節(jié)已歸窠矣,神效。若不用其小凳,則用兩小梯相對,木棒穿,從兩梯股中過,用手把住木棒正棱,在出臼腋下骨節(jié)蹉跌之處,放身從上出,骨節(jié)自然歸臼矣。腳有六出臼四折骨,或腳板上父KT 處出臼,須用一人拽出,自用手摸其骨節(jié),或骨突出在內(nèi),用手正從此骨頭拽歸外,或骨突向外,須用力拽歸內(nèi),則歸窠。若只拽不用手整入窠,必成廢疾。

    腳膝出臼,與手臂出臼同,或出內(nèi)或出外,亦用一邊縛定。此處筋脈最多,服藥后時(shí)時(shí)用曲直,不可定放,又恐再出窠,時(shí)??搭?,不可疏慢。

    凡跨骨從臀上出者,可用三兩人捉定腿拔伸,乃用腳跨入,如跨骨從文件內(nèi)出,不可整矣。

    凡手骨出者,看如何出,若骨出向左,則向右邊拔,若骨出向右,則向左拔入。

    凡手腳骨皆有兩陘,若一脛斷,則可治,兩脛俱斷,決不可治矣。

    凡傷損重者,大蓋要拔伸捺正,或取開捺正,然后敷貼填涂,夾縛拔伸,當(dāng)相近本骨損處,不可別去一節(jié)骨上。

    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

    凡認(rèn)損處,只須揣摸骨頭平正不平正,便可見。

    凡左右損處,只相度骨縫子,細(xì)捻捺忖度,便見大概,要骨頭歸臼,要 搽皮相就入骨。

    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難易何如。

    凡骨碎斷須要本處平正如何,大抵骨低是骨不曾損,左右看骨方是損處,要拔伸捺正,用藥貼夾縛平正,方是捺正,復(fù)要時(shí)時(shí)轉(zhuǎn)動使活。

    凡皮破骨出差,又拔伸不入撙捺相近爭一二分者,用快刀刮些,捺入骨,不須割肉自爛碎了,可以入骨。骨入之后,用黑龍散貼四圍腫處,留瘡口用風(fēng)流散填,所用要快刀雕刀皆可。

    凡腦骨傷損碎,輕輕用手撙令平正,若皮不破,用黑龍散敷貼,若破用風(fēng)流散填瘡口,絹片包之,不可見風(fēng),恐成陂傷風(fēng)之患。若水與風(fēng)入腦成破傷風(fēng),則必發(fā)頭疼,不可復(fù)治,急用玉真散敷之。在發(fā)內(nèi)者,須剪去發(fā),然后好敷貼。

    凡肩胛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一個,令患人于椅后伸兩手于椅手圈住及以軟衣被盛墊脅下使一人捉定,兩人拔伸,墜下手腕,又著手腕絹縛之。

    凡肩井骨及脅下有損,不可夾縛,只是捺平,令安貼平正,用黑龍散貼絹縛,兩脅骨亦如此。

    凡頷骨脫,令患人坐定,用揉臉百十遍,令患人口張開,兩大拇指入患人口內(nèi),拿定牙,外用兩手指將下頷往上兜,即入臼矣。

    凡骨被打斷,或筋骨有破處,用風(fēng)流散填涂,卻用針線縫合其皮,又四圍用黑龍散敷貼。

    凡平處骨碎皮不破,先用藥貼,即用夾縛,大概看曲轉(zhuǎn)處腳凹之類,不可夾縛,恐后伸不得,止用黑龍散貼帛片包縛,庶得曲轉(zhuǎn)屈伸如舊。如指骨斷,止用苧根夾縛,腿上用苧麻繩夾縛,如錢繩許。

    凡皮破用風(fēng)流散填涂,未破用黑龍散貼,須用杉木皮夾縛。

    凡夾縛用杉木皮數(shù)片,周面緊夾縛留開背一縫,夾縛必三度,必要緊。

    凡用杉木皮浸約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繩三度緊縛,三日一次淋洗,換涂貼藥。

    凡貼藥用板子一片,將皮紙或油紙,以水調(diào)黑龍散攤勻在上,然后卷之貼損處。

    凡打撲墜墮,刀刃傷損,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挑開口,以熱小便灌之妙。

    凡傷重必用藥水泡洗,然后涂藥,如傷輕不必洗便涂藥。

    凡夾縛夏二三日,冬四五日可解開夾縛處,用熱藥水泡洗。

    凡腫甚是血作,用熱藥水泡洗,然后涂藥黑龍散之類。

    凡皮里有碎骨,只用黑龍散敷貼,后皮肉自爛,其碎骨必自然出來,然后方愈。

    凡損一月內(nèi)尚可整理,久則不可。

    凡傷損不可吃草藥,吃則所出骨不能如舊,草藥性烈故耳。

    凡跌損腸肚污血,且服散血下血藥,如四物加大黃之類。

    凡損大小便不通,未可服損藥,蓋損藥用酒必?zé)?,且用四物湯、承氣之類,大小便通方可服損藥。

    凡傷重者,未服損藥,先服氣血藥,如勻氣散之類。

    凡服損藥不可吃冷物,惟牛肉極冷,若吃痛不可治。

    凡損藥必?zé)岜闵獨(dú)庖越庸嵌?/p>

    凡損藥用酒,不拘紅酒生酒,只要無灰。

    凡損藥必不可無乳香、沒藥。若市缺此二味,以番降真香代之。若缺血竭,亦以降真香代之。

    凡損藥如小紅丸、大活絡(luò)丹、七厘散、黑龍散、風(fēng)流散、三厘散之類皆是必用緊要之藥。

    凡損藥三四月間不可多合,五六月間尤甚,存散藥以罐貯之密封口,隨時(shí)旋丸用為妙。

    凡渾身無故損痛,乃是風(fēng)損,當(dāng)用風(fēng)損藥,如排風(fēng)湯之類。

    凡損若不折骨不碎骨,則不可用自然銅,損藥中當(dāng)去之。

    無痰涎者,不可用半夏。

    老人有傷損骨脈冷者,每服藥加當(dāng)歸、川芎、川烏、丁香、木香、人參,去芍藥、生地黃,此亦是二十五味中加減之法耳。

    或傷臟腑者,不問老少如有血并痰從口中出者,用清心藥加丁皮、川芎、半夏,入二十五味內(nèi)同服。

    或皮膚熱者,加黃柏、皂角半兩,入二十五味內(nèi)同服。

    凡傷重氣血潮作,瞀悶脹痛,宜先通氣而后通血,血隨氣故也。和劑七氣湯、彭氏勻氣散、烏藥順氣散俱可選用。

    顛撲損傷骨肉疼痛,整頓不得,先用麻藥一服,待其不識痛,方可下手?;蚍舐椴坏?,可加曼陀羅花、草烏五錢,用好酒調(diào)些少與服。若其人如酒醉,再不可加藥。

    傷損有老幼虛弱人,并血出甚者,此藥逐時(shí)相度入用,不可過多。亦有重者,若見麻不倒者,又旋添些更未倒,又添酒調(diào)服少許,已倒便住藥,切不可過多。

    瘡口血出不止,即用方中止血藥敷之,如洗開后瘡孔大,須先用降真香、龍骨、沒藥摻之,肉即生瘡孔上,須用油單紙貼,放膿血出,莫待蔽塞。如夏月用藥,以薄荷葉貼瘡孔,一日一度湯洗,又用藥摻。如肉上滿瘡口,用手搦不痛,如好肉一般,即用收瘡口藥敷上,卻莫蔽貼,待風(fēng)晾,瘡口立收。若未生實(shí)肉,切不可先收瘡口,里面恐作患也。

    墜墮金刃石打,諸般損傷至重者,皆先服清心藥,次服清小便,三服去血藥。或被傷者,血未結(jié),打從瘡口出,或結(jié)在口,用藥打從大腸泄下。諸傷惡血未積者,用藥打散四肢?;驓w臟腑者,或歸上膈者,打從口中吐出?;驓w中膈者,打從大腸泄出。先用此急救,次服止痛藥,即二十五味藥中加減用。

    凡藥皆憑湯使,所使但先用清心藥,煎后,用童便一盞同服,或止痛。重傷者,則用姜湯、燈心湯調(diào)二十五味藥服之,薄荷湯亦可。

    凡傷或刀傷及內(nèi)損臟腑,恐作煩悶崩血之患,如折骨者,用姜酒服接骨藥敷之。如骨碎被重打重顛重木及重石壓者,皆先用湯使法,并未用酒服。如輕損傷者、則用姜湯調(diào)下二十五味藥立效。

    如傷孔大則肚腸與脂膏俱出,接收入內(nèi)縫住,如孔小只有膏出,先用清心藥服,用手擘去膏,不用縫。此膏出者,已無用了,不可復(fù)入肚中反成禍,只須擘去不妨。此是閑肉,但放心去之。肚內(nèi)被傷者,專用利大小便,不可待秘住,恐成重患。

    傷損肚皮已破,腸出在外,若腸全斷者,難治,但傷破而不斷者,皆可治療。

    腸及肚皮破者,用花蕊石散敷在線,輕用手從上縫之,莫待糞出,清油捻滑放入肚內(nèi)。

    肚皮裂開者,用麻縷為線,或捶桑白皮為線,亦用花蕊石散敷在線,須用從里重縫肚皮,不可縫外重皮,留外皮間用藥摻,待生肉。

    凡墮墜傷重物壓損甚者,此等皆驚動四肢臟腑,必有惡血留內(nèi),專怕惡心。先用清心藥、行血藥,及通大小便藥,次第服之,臨服加童便一二杯服,自然疏通,而無惡血污積攻心之患,次用止痛藥服之立效。

    凡損傷腦骨打碎,在頭上可治,在太陽穴乃致命處不治。

    凡手足骨傷甚者不治。凡傷損內(nèi)里證候多者不治。

    肚腸半傷破者可治,全斷者不可治。

    老人左肱壓碎者不治。傷破陰子者不治。

    血出盡者不治。脈不實(shí)重者不治。

    肩內(nèi)耳后傷重透內(nèi)者,皆不必用藥。脅下傷透內(nèi)者不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