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耳環(huán)

    《全國中草藥匯編》:金耳環(huán)拼音注音Jīn ěr Huán別名

    土細辛、一塊瓦

    來源

    馬兜鈴科細辛屬植物纖梗細辛Asarum gracilipes C. S. Yang, mss.以全草入藥。春夏采全草,鮮用或曬干用。

    性味

    辛、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溫經散寒,祛痰止咳,散瘀消腫。用于風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炎,風寒痹痛;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0.5~2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金耳環(huán)拼音注音Jīn ěr Huán別名

    土細辛(《廣西中草藥》),長花軸細辛、大葉細辛、大葉山茨菇(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一塊瓦(《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出處

    《廣西中草藥》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金耳環(huán)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深山溪林下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須根細長,灰黃色。葉基生,卵狀三角形或箭形,先端漸尖,基部耳垂狀。全緣,上面被疏短毛,下面葉脈有疏長毛?;ㄗ霞t色,單生,由葉柄間抽出,近于地面,花枝與花冠等長或超過;花被一輪,整齊,鐘狀,3裂,宿存;雄蕊12,排列成2輪,分離或近于分離,花絲短。蒴果近球形,熟時不規(guī)則開裂?;ㄆ诖杭?。

    化學成分

    含黃酮甙、氨基酸、糖類和揮發(fā)油。

    性味

    辛,溫,有毒。

    ①《嶺南采藥錄》:"甘淡。"

    ②《廣西中草藥》:"辛,溫。"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辛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咳。平喘,止痛。治風寒咳嗽,哮喘,腹中寒痛,齲齒痛,跌打損傷。

    ①《嶺南采藥錄》:"理跌打,治毒蛇仿,又能生肌去腐。"

    ②《廣西中草藥》:"祛風散寒,平喘止咳,行氣止痛,解毒消腫。治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腹寒痛,齲齒痛,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熄風開竅。治小兒抽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酒調外擦。

    復方

    治齲齒痛:金耳環(huán)根研末,填塞齲齒內。(《廣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金耳環(huán)拼音注音Jīn ěr Huán別名

    小洋紫蘇(《廣西植物名錄》),盆上金耳環(huán)(《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

    出處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小彩葉紫蘇全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溪谷、田野,或為栽培。分布廣西、廣東、福建。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肉質,高30厘米許,方形,淡紅色,有節(jié),密被短毛。葉對生,三角狀卵圓形,邊緣具青色或淡黃色圓齒,基部截形,上面中間暗紅色,或淡青黃色,被疏短毛;葉柄長1.5~4厘米,淡紅色,密被短毛??偁罨ㄐ蝽斏?,花淡藍紫色或帶白色;萼鐘狀5裂;花冠唇形;雄蕊4,2強,花絲基部連成筒狀;雌蕊柱頭2裂。小堅果平滑。

    功能主治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清涼解毒。治瘡瘍。"

    用法用量

    外用:加黃糖搗敷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金耳環(huán)拼音注音Jīn ěr Huán別名

    土細辛、大葉細辛、大葉山茨菇、一塊瓦、龍須草、馬蹄細辛、小犁頭。

    英文名all-grass of Small Coleus出處

    出自《廣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金耳環(huán)和長莖金耳環(huán)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sarum insigne Diels[A.longipedunculatum O.COSchmidt.;A.gracilipes C.S.Yang et C.F.Liang]2.Asarum longerhizomatosum C.F.Liang et C.S.Y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連根采挖,去泥土,陰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林下陰濕地或山坡。

    2.生于林下或林間陰濕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2.分布于廣西。

    原形態(tài)

    金耳環(huán)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短,葉柄長10-20cm,有柔毛,芽胞葉窄卵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睫毛;葉片長卵形、長10-15cm,寬6-11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耳狀深理解,通常外展,上面中脈兩旁有白色云斑,偶無,具疏生短毛,下面右見細小顆粒狀油點,脈上和葉緣有柔毛?;ㄗ仙?,直徑3.5-5.5cm;花梗常彎曲;花被管仲狀,中部以上擴展成一環(huán)突,然后縊縮,喉孔窄三角形,無膜環(huán),花被裂片寬卵形,無膜環(huán),花被裂片寬卵形至腎狀卵形,中部至基部有一半圓形墊狀斑塊,斑塊直徑約1cm,白色;藥隔伸出,錐狀或寬舌狀,或中央稍下凹;子房下位,外有6棱,花柱6,先端2裂,裂片長約1mm;柱頭側生。花期3-4月。

    2.長莖金耳環(huán) 多年生草本。根莖細長,節(jié)間長6-12cm。葉1-2片,葉柄長10-18cm,無毛;芽胞葉通常窄卵形,近邊緣有睫毛;葉片長方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8-14cm,寬5-8cm,先端漸尖,基部耳形或戟形,兩側裂片略成三角形,上面具散生短毛,脈和近邊緣較密,下面無毛?;ㄗ暇G色,直徑約3cm;花梗長約1.5cm;花被管圓筒狀,長約1.5cm,喉部縊縮,膜環(huán)寬約2mm,內壁有縱行脊皺,花被裂片寬卵形,頂部和邊緣淡紫綠色,中部紫色,近喉部有乳突皺褶區(qū);藥隔伸出,舌狀;子房半下位,花柱6,先端2裂,柱頭側生?;ㄆ?-1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金耳環(huán)根莖粗短。根叢生,直徑2-3mm,灰黃色。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0-15cm,寬6-11cm,先端急尖或漸尖,上面中脈兩側有白色去斑,脈上及邊緣有柔毛,下面放大鏡下可見顆粒狀油點;葉柄有柔毛。可見花,紫褐色,較大,花被管鐘狀,喉部無膜環(huán)。氣辛香,有濃烈麻辣味。

    2.長莖金耳環(huán)根莖細長,節(jié)間長6-12cm。根纖細,稀肉質而較粗狀。葉片長方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上面散生短毛;葉柄無毛。花紫綠色,花被管圓筒狀,喉部膜環(huán)寬2mm,內壁有縱行脊棱。

    化學成分

    金耳環(huán)全草(干品)含揮發(fā)油0.5%,揮發(fā)油中成分有:龍腦(borneol),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黃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蕓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橙叔醇(nerolidol),細辛醚(asaricin),欖香脂素(elemicin),樟腦(camphor),β蒎烯(β-pinene)。

    歸經

    肺;肝;脾;胃經

    性味

    辛;苦;溫;小毒

    功能主治

    溫經散寒;祛痰止咳;散瘀消腫;行氣止痛。主風寒咳嗽;風寒感冒;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炎;風寒痹痛;齲齒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草搗敷;干全草研末吹鼻;或撒;酒調搽。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理跌打,治毒蛇傷,又能生肌去腐。

    2.《廣西中草藥》:祛風散寒,平喘止咳,行氣止痛,解毒消腫。治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腹寒痛,齲齒痛,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3.《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熄風開竅。治小兒抽搐。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果根拼音注音Bái Guǒ Gēn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銀杏種植物銀杏的根或根皮。9~10月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果“條。化學成分根皮含白果苦內酯C、M、A、B。性味味甘,性溫平,無毒。注意寒盛未解,勿用。功能主治益氣補......
  • 拼音注音Bái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歐寄生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卵葉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album L.var.meridianum Danser[V.albumL.subsp.merid......
  • 別名硬根紫草來源紫草科白果紫草Lithospermum officinale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新疆?;瘜W成分根含紫草色素。功能主治外用治關節(jié)炎。用法用量全草適量,煎水外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槍桿拼音注音Bái Qiānɡ Gǎn別名根根藥、對節(jié)木、狗骨頭樹來源木犀科白蠟樹屬植物白槍桿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以根入藥。秋冬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清熱,利......
  • 拼音注音Bái Qiānɡ Gǎ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白槍桿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l.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于廣西、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