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千金》)甘露飲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牙宣氣,牙齦腫爛,時(shí)出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

    或時(shí)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diào)。

    枇杷葉(拭去毛) 生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枳殼(炒) 茵陳 石斛 黃芩(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一鐘煎七分,食后服?!侗臼路健窡o(wú)麥門冬、茵陳,加山豆根、犀角屑,大有神效。

    升麻湯治膈上有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 葛根 赤芍藥 甘草(各一錢半) 人參(二分) 桔梗(二錢)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局方》)三黃丸治脾熱口疳口氣。兼治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

    黃芩(春四、夏秋六、冬三兩) 黃連(春四夏五、秋三冬二) 大黃(春三秋二、夏一冬五)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如奔馬。

    (《河間》)益膽湯治謀慮不決,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

    黃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參(各一錢) 官桂(五分) 苦參 茯神(各三分)遠(yuǎn)志(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鐘半煎一鐘,溫服。

    (《東垣》)柴胡地骨皮湯治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化等證。

    柴胡 地骨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鐘半煎一鐘,食后溫服。如病患大段實(shí)者,加大黃、樸硝以利之。

    (《良方》)龍膽湯治熱口苦,名曰膽癉。

    龍膽草 黃連(各四分) 人參 天門冬 知母 黃芩(各七分) 柴胡(一錢)山梔子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鐘半煎七分,不拘時(shí)溫服。

    (《良方》)玄參散治滿口并舌生瘡,連齒齦爛痛。

    玄參 升麻 獨(dú)活 麥門冬(去心) 黃芩 黃柏 大黃(炒) 梔子仁 前胡 犀角屑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鐘半煎五分,不拘時(shí)溫服。

    升麻煎治膀胱熱不已,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 玄參 射干(各四兩) 大青 黃柏(各三兩) 薔薇根白皮(四兩)

    上咀,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去滓下蜜更煎二三沸取起,冷咽之。

    (《直指》)升麻散治心脾有熱,口舌破裂生瘡。

    升麻 玄參 川芎 生地黃(酒洗) 麥門冬(去心。各五錢) 大黃 赤芍藥 黃連 枯黃芩 甘草(焙。各三錢)

    為末,每服五錢,姜棗煎,食遠(yuǎn)服。

    生地黃膏治口舌瘡腫。

    生地黃 藍(lán)青葉(各等分)

    上入蜜杵細(xì),每服五錢,井水煎,食后服。

    增損如圣散治上焦熱壅,口舌生瘡。

    桔梗(二兩) 甘草(炙,兩半) 防風(fēng)(五錢) 枳殼(制,三錢) 片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后服。

    (《濟(jì)生》)瀉黃飲子治風(fēng)熱蘊(yùn)于脾經(jīng),口瘡唇燥坼裂。

    白芷 升麻 枳殼 黃芩 防風(fēng) 半夏 石斛(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溫服。

    洗心散(治心熱口瘡)四順清涼飲(治脾熱口瘡)甘露飲黃連阿膠丸涼膈散(以上諸方通治上焦諸熱口瘡,方并見(jiàn)積熱門。)

    (《集成》)黑參丸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黑參(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彈子大,噙化津咽。

    (《良方》)冰柏丸治口瘡。

    冰片(一分) 黃柏 硼砂(研) 薄荷葉(蘇州者。各二錢)

    上為細(xì)末研勻,煉蜜和丸,龍眼大。每服一丸,津液化下。

    (《良方》)牛黃丸治心脾熱壅,口舌干燥,及煩渴。

    牛黃(三分,細(xì)研) 黃連 大黃(酒蒸。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兩半) 朱砂(半兩,細(xì)研水飛) 麝香(少許) 山梔子 馬牙硝 芎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竹葉煎湯化下。

    栝蔞根散治風(fēng)熱口中干燥,舌上生瘡。

    栝蔞根 胡黃連 黃芩(各三兩) 白僵蠶(炒) 白蘚皮 大黃(炒。各五錢)牛黃(研,少許) 滑石(二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竹葉湯調(diào)服。

    甘露丸解熱毒退風(fēng)熱,治口舌干燥。

    寒水石(二斤, ,土地上放一宿去火毒) 馬牙硝(三兩,細(xì)研) 鉛霜(細(xì)研) 龍腦(細(xì)研)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xì)末,以糯米飲和丸,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后新汲水磨化服。

    杏仁散治心胃中客熱,唇口干燥或生瘡。

    杏仁(泡去皮尖,麩炒微黃) 黃連 麥門冬 赤茯苓 地骨皮 黃芩 山桅仁 薔薇根 大黃(炒。各一兩) 犀角屑(三分) 甘草(炙,五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鐘、淡竹葉十四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服。

    含化丸治上焦煩熱,口舌干燥、神思不清,頭目不利。

    石膏(半斤,細(xì)研水飛) 寒水石(同上) 白蜜(半斤)

    以水四大鐘煎取鐘半,綿濾過(guò)入蜜同煎稠,丸如芡實(shí)子大,常含化一丸津咽。

    硼砂散治口瘡。

    硼砂 青黛 龍腦 石膏( 。各等分)

    上為極細(xì)末,每用少許,臨臥敷口中。

    赴筵散(一名陰陽(yáng)散) 治口瘡極效。

    黃連(一兩) 干姜(炒黑,三錢)

    為細(xì)末、干摻口瘡上,涎出即愈。

    柳花散治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 黃柏 黃連(各五錢) 蜜陀僧 青黛(各二錢)

    上為細(xì)末,貼口瘡上,有津即咽。

    黃連樸硝散治口瘡絕妙。

    黃連 樸硝 白礬(各五錢) 薄荷葉(一兩)

    上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將藥入膽內(nèi),風(fēng)頭掛兩月取下。如有口瘡,旋將藥研細(xì)入于口瘡上,去其熱涎即愈。

    紫金霜治大人小兒積熱,口內(nèi)生瘡。

    黃柏(蜜炙紫色為末,一錢) 訶子(一枚,面包煨) 膩粉 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敷瘡上。

    丹蜜煎治滿口爛瘡。

    黃丹(一兩) 白蜜(一兩)

    瓷甌內(nèi)和勻,坐飯上蒸,鵝翎刷瘡上。

    白綠散治口舌瘡,不能食。

    白芷 銅綠(各等分)

    為細(xì)末摻舌上,以溫醋漱之,立效。

    綠云散治口瘡爛臭久不愈。

    黃柏(蜜灸研末) 青黛(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臨臥用少許摻舌咽津妙。一方用黃柏、細(xì)辛為末敷。

    胡黃連散治口糜生瘡。

    胡黃連(五分) 川黃連(三錢) 細(xì)辛 藿香(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敷瘡上,涎出愈。一方用黃連、細(xì)辛為末摻效。

    秘效方治口糜。

    明礬 大黃(各等分)

    為細(xì)末,臨臥干摻,涎盡漱之愈。

    五味散治口舌瘡。

    五味子 滑石(飛) 黃柏(蜜炙,各等分)

    為末搽瘡上,愈。

    (丹溪)鹽白梅散治口內(nèi)生瘡。

    鹽白梅(燒存性) 明礬(枯) 黃丹(炒。各一錢) 人中白( 五分) 麝香(少許,另研)

    為末、干摻。甚者加硼砂五分、冰片一分。

    碧雪治口瘡及咽喉腫痛神效。為極細(xì)末,用管吹入咽。(方見(jiàn)舌門)

    白礬散治赤口瘡。

    白礬(枯) 沒(méi)藥 乳香 銅綠

    上等分為細(xì)末,摻之。

    雄黃散治白口瘡。

    雄黃 沒(méi)藥 乳香(各一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xì)末,摻之。本方有巴豆霜,恐誤也。有人用之而口皆腫,不能救解,故此減之。

    一方用焰 、硼砂含口內(nèi)勿開(kāi),外以南星為末,醋調(diào)貼足心涌泉上,神效。

    (《良方》)貼臍散治元?dú)馓摱£?yáng)上攻,口舌生瘡不已。

    吳茱萸(醋炒) 干姜(炮。各五錢) 木鱉子(五枚,去殼)

    上為細(xì)末,每用五分,冷水調(diào),以紙靨貼臍。

    蟾酥線治口舌生瘡爛痛。

    蟾酥(取時(shí)以線乘溫染之曬干。用時(shí)剪半寸含之,有涎即吐出)

    黃柏白蠶散治口糜。

    黃柏(蜜炙退火毒) 白僵蠶(直者新瓦上烙干,斷絲去火毒)

    上為細(xì)末,少許敷瘡上,吐涎。

    檳粉散治口吻邊生瘡,浸淫不愈。

    檳榔(燒存性) 輕粉(少許)

    上為細(xì)末,少許敷口瘡上,立愈。一方飯甑上汗調(diào)敷之。

    加味龍石散治口舌生瘡,時(shí)時(shí)血出,咽嗌腫塞,疼痛煩悶。

    寒水石( ,四兩) 朱砂(研飛,二錢) 馬牙硝(風(fēng)化,一錢) 龍腦(錢半)鉛白霜 硼砂(各五分) 甘草(研末,二錢)

    上為細(xì)末,少許摻患處,吐津出。若誤咽下亦不妨。

    升麻黃連丸治多食肉口臭,不欲聞其穢惡。

    升麻(半兩) 生姜 黃連 黃芩(酒炒) 檀香 甘草(各二錢) 青皮(半兩)

    上為細(xì)末,湯泡蒸餅,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時(shí)細(xì)嚼白湯下。

    地骨皮丸治肺熱口臭,口中如膠,咽干發(fā)渴,小便多。

    地骨皮 黃 桑白皮 山梔仁 馬兜鈴(各等分為末)

    甘草膏和丸,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食后噙化。

    生地黃煎治脾熱唇焦。

    生地黃汁 鮮天冬汁(各半升) 麥門冬(去心) 葳蕤(各二兩) 黃 升麻(各半兩) 細(xì)辛 川芎 白術(shù) 生甘草(各一兩,細(xì)銼)

    上綿裹酒浸一宿,以豬脂二斤煎藥焦色,錦濾去渣內(nèi)鍋中,后下地黃、天冬汁熬令稠,瓷器盛。每服半匙,不拘時(shí)咽下。

    合香丸治口臭,去熱毒瓦斯,調(diào)和臟腑。

    雞舌香 芎 (各一兩) 藿香 甘松 當(dāng)歸 桂花 桂心 白芷(各半兩) 零陵香 木香(各三分) 肉豆蔻 白檳榔(各五枚) 丁香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芡實(shí)大,常含一丸津咽下。

    丁香丸治口臭穢。

    丁香(三錢) 芎 (二錢) 白芷(五分) 甘草(炙,一錢)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彈子大,綿裹一丸噙化。

    益智散治心氣不足口臭。

    益智仁(半兩) 甘草(一錢)

    上為細(xì)末,時(shí)時(shí)干舐咽之,更沸湯調(diào)服立效。

    生香膏治氣熱口臭。

    干甜瓜子(去殼細(xì)研)

    煉蜜和成膏,食后含化或敷齒上尤炒。一方空心洗漱訖,含化一丸如棗核大。

    芎芷膏治口氣熱臭。

    白芷 川芎(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噙化。

    神芎丸治食肉多口臭。

    藿香 木香(各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升麻(二錢) 生地黃(酒洗) 生甘草(各三錢) 黃連(炒) 砂仁(各半兩)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湯下一百丸。

    四神散治噤口風(fēng),牙關(guān)不開(kāi)。

    雄黃 食鹽(炒) 川椒(各一錢) 獨(dú)子皂角子(一枚)

    燒灰為末,吹在大牙根上立愈。

    一方∶治口內(nèi)生瘡,用樸硝一錢、寒水石 一兩、朱砂少許,同研如桃花色,敷患處,咽不妨。

    一方∶治口瘡,用巴豆三枚去殼不用油、黃丹五分同研如泥,涂葉上如棋子大,貼眉間,須臾四圍瘡如蚤子,去藥,大效。

    一方∶用淀粉、巴豆同研如泥,如上法貼眉間亦效。

    又方∶治口瘡用牛膝浸酒含漱。不用者,牛膝搗汁漱亦佳。

    又方∶用五倍子末摻之,便可飲食。

    又方∶用薔薇根避風(fēng)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則易。

    又方∶治口瘡翻白,用桑樹(shù)汁,先以發(fā)拭口,次以汁敷之。

    又方∶治口瘡久不愈、用亂發(fā)、霜蜂房、蛇蛻皮各燒存性為末。每用一錢,酒調(diào)服。

    一方∶治唇上生瘡年久不愈,用八月藍(lán)葉一斤搗汁洗,三日瘥。

    又方∶治口舌生瘡,胸膈疼痛,用豆豉炒焦為末,含一宿瘥。

    孫真人方∶治口瘡、吻瘡,用白楊枝漿水煎,和鹽含之?;蛴媚壑θ镉阼F上繞作灰,和脂敷之。

    孫真人食忌∶治口瘡,用樸硝含之甚良。

    《千金方》∶治口臭,用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咽之。

    又方∶治口瘡,用甘草、白礬各等分為末,摻口內(nèi)佳。

    《勝金方》∶治口瘡,用膽礬半兩,入銀鍋?zhàn)觾?nèi),火 通赤,置地上出火毒一夜,細(xì)研。每服少許,敷瘡上,吐酸水清涎。甚者一兩即瘥。

    《圣惠方》∶治口臭穢,及 齒腫痛,用細(xì)辛一兩煮取濃汁熱漱,冷即吐之,立效。

    一法∶凡人覺(jué)脊背屈強(qiáng),不問(wèn)時(shí)節(jié),縮咽膊仰面努膊上,回頭左右兩向按之,左右二七遍,氣血行動(dòng)定然,始更用。先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wú)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shí)、日沒(méi)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腰脊頸項(xiàng)痛、風(fēng)痹、口內(nèi)生瘡、牙齒風(fēng)、頭眩盡除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