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醫(yī)案

    作者: 徐春甫

    滑伯仁醫(yī)一人嘔血,甚至盈盆,二年,素勞役,致中氣損,先與八寶散;一二日,服黃芩芍藥湯;少有動(dòng)作,即進(jìn)犀角地黃湯加桃仁、大黃;稍間服寧神散,有痰用礞石丸。其脈始芤大,后漸平,三月而愈,屢獲安驗(yàn)。

    又一人冒暑,吐血甚,胸拒痛,身熱頭眩,脈洪而滑。曰∶此必大醉冒暑,血壅為暑迫上行。先與犀角地黃湯,繼服桃仁承氣湯。去瘀血后,治暑而安。

    滄州翁治一人,憲使出道病。察色切脈,面戴陽(yáng),氣口脈皆弦,而蓋傷寒合病也。以方涉海,為風(fēng)濤所驚,遂血菀而神攝。為熱所搏,故血吐脅痛,煩渴譫語(yǔ)。一醫(yī)診脈,左尺不應(yīng),為腎氣以絕。泣告左右,懼甚。余曰∶今年歲運(yùn)左尺當(dāng)不應(yīng),此天和脈,無(wú)憂也。以小柴胡減參加生地黃半劑。俟胃氣實(shí),以桃仁承氣湯下之,得利遂安。

    朱丹溪治一人咳嗽吐血。四物湯加貝母、栝蔞、五味子、桑皮、杏仁、冬花、柿霜。一人年五十,勞嗽吐血。以人參、白術(shù)、茯苓、百合、白芍藥、紅花、黃 、半夏、桑白皮、杏仁、甘草、阿膠、訶子、青黛、栝蔞、海粉、五味子、天門冬。一人年三十,咳嗽吐血,以四物、生地、桑皮、杏仁、冬花、五味、天門冬、桔梗、知母、貝母、黃芩。

    (用涼血行血為主,大法與吐血治同。)

    麻黃湯 桂枝湯治傷寒郁熱衄血,脈浮緊、浮緩者。(二方見傷寒衄血門。)

    五苓散治傷暑熱,流入經(jīng)絡(luò),而作衄者。(方見暑門。)

    犀角地黃湯治鼻衄。(方見吐血條下,宜加郁金、黃芩。)

    生地黃散 黃芩芍藥湯 人參飲子 四生丸 側(cè)柏散 門冬飲子 藕汁飲并治衄血。(方見吐血條下。)

    益陰散治陽(yáng)浮陰翳,咯血衄血。

    黃芩 黃連 黃柏(俱用蜜水浸過(guò),慢火炙干) 芍藥(各一兩)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炮。各三錢)炙甘草(一錢) 谷雨茶(一兩二錢,香油炒)

    上為細(xì)末,紅米飯丸,三四錢,飲湯下。

    刺薊散治衄血,經(jīng)日不止。

    刺薊 苦參 黃連 梔子仁 生地黃 側(cè)柏葉 大黃(炒。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青竹茹一彈丸,煎八分,溫服。

    吹鼻止衄方治衄血吐血。

    千葉石榴花(為末) 每用吹入鼻中,然后用花瓣塞鼻內(nèi),立止,神效。

    三奇散治鼻衄不止。

    發(fā)灰(一錢) 人中白(五分) 麝香(一字)

    上為細(xì)末,鼻內(nèi)搐少許。

    一方不用麝,二味為末,米飲調(diào)服二錢即止。

    麥門冬散治鼻衄。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一錢) 白芍藥 蒲黃(各二錢)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白芨散治衄嘔血、咯血損肺,或食飽負(fù)重。服之立愈。

    白芨末(不以多少) 涼水調(diào)鹽花貼鼻窳中效。

    一方用新汲水調(diào)膏,自印堂敷至鼻上,折紙綻濕封上。不時(shí)蘸涼水潤(rùn)藥上,一飯頃即止,去藥。

    茜根散治衄血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 黃芩 阿膠(蛤粉炒) 側(cè)柏葉 生地黃(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川芎三黃散治積熱衄血。

    川芎 大黃 黃連 黃芩(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食后井水調(diào)下。

    五黃丸治衄血不止。大便結(jié)燥者下之。

    大黃(一兩) 芒硝(六錢) 甘草(一錢) 生地黃(五錢) 黃連 山梔 黃芩(各二錢)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

    麝香散治衄血不止。

    胡礬(枯、另研) 龍骨( ,另研。各一錢) 麝香(半字,另研)

    上和勻,每服一字。

    止衄散治氣郁發(fā)衄。

    黃 赤茯苓 白芍藥 當(dāng)歸(酒浸) 生地黃 阿膠(炒。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臨臥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