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治法

    作者: 徐春甫

    霍亂證乃陰陽交錯(cuò),水火相干,邪正不分,如寇入境,不別良善,亂相混擾然也。初須用五苓散分利,若干霍亂者,須以姜鹽湯或吳茱萸湯溫服探吐,吐中就有發(fā)散之意。俟其稍安,隨后調(diào)理。若斯證治,一時(shí)急迫,稍失其治,立見傾危。此等證候,不知治者,死于非命,何可勝紀(jì)。每見夏秋之間,患此證者,忽然吐瀉大作,家人不識(shí)治法,只云吐瀉既虛,即以熱粥滾湯與之接濟(jì)。湯粥入腹,其證尤甚,而即死者多矣。

    干霍亂證最難治。升降不通,死在須臾。當(dāng)以吐法提其氣,極是良法。急則用鹽湯,此系內(nèi)有物所傷,外有邪氣所遏。有用吐者,則兼發(fā)散之意。有用溫藥解散者,不可用涼藥解散,則二陳加川芎、蒼術(shù)、防風(fēng)、白芷、生姜煎服。

    霍亂陽明證,宜和中平胃,建中輩,或四君子湯。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zhuǎn)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故痛甚,平胃加木瓜五錢,或建中加柴胡、木瓜。

    吐利轉(zhuǎn)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xì)者,四君子加白芍、良姜。

    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少陰霍亂,四君子加姜、附、濃樸。

    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

    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元戎》云∶太陰證霍亂者,理中湯加橘紅,名治中湯。

    若吐下,必腹作痛,手足厥冷,理中去白術(shù),加熟附,名四順湯。若吐利后轉(zhuǎn)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兩。

    大法生姜理中湯最好,不渴者可用。如渴者,用五苓散。欲吐者,以二陳湯探吐,亦有可下者。

    轉(zhuǎn)筋者,皆屬乎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術(shù)、南星煎服。

    人于夏月,加食瓜果,多飲冷乘風(fēng),以致食留不化,因成痞膈,上下不通,遂成霍亂,以六和湯倍加藿香煎服。

    霍亂切不可與米粥湯,飲之立死。

    轉(zhuǎn)筋法∶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捧兩乳,此《千金》法也。

    刺委中穴出血,或刺十指頭出血,皆是良法。今北方人凡病悉刺兩手、 中出血,謂之打寒,此則傷寒熱入血室而用此法也?;魜y證亦以此法,所謂血去惕出。非此二證,悉皆用之,誤也。

    轉(zhuǎn)筋,十指拘攣,不能屈伸,灸腳外踝骨尖上七壯。

    霍亂將死者,用鹽填臍中,灸七壯,立愈。

    霍亂吐瀉不止,灸天樞、氣海、中脘四穴,立愈。(天樞二穴,在臍心兩旁各開二寸;氣海在臍下一寸半,中脘穴在臍上四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