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質(zhì)疑》)黃連枳殼湯治痢疾初作,多由濕熱,但下之后,即服此湯一二劑,并無再作,百發(fā)百效。

    川黃連(一錢) 枳殼(八分) 當(dāng)歸(八分) 白芍藥(一錢) 茯苓 澤瀉 青皮 檳榔(各七分)木香(五分,磨汁入) 甘草(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鐘、姜三片,煎一鐘,食前溫服。濕熱積滯,初作熾迫者,宜下之,加大黃、樸硝各二錢。血痢,加黃芩、地榆、川芎、桃仁各六分。白痢,加吳茱萸(泡)五分。

    腹痛者,倍芍藥加玄胡索、澤蘭葉。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歸尾、陳皮各五分。未痢久弱下后來愈,去芩、連加歸尾、芍藥、川芎、熟地黃、白術(shù)、阿珠各一錢。濕甚小水少,加木通、澤瀉、山梔、茯苓各五分。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此氣陷于下也,升麻、川芎提之。痢久氣血兩虛者,八物湯養(yǎng)之。痢久滑泄,二便流利,腹中清,加粟殼、訶子、阿膠之類澀之。

    (《雜著》)芩連芍藥湯痢疾只是濕熱食積三者,起初只要下之,瀉去腸胃中之濕熱,開郁結(jié)之氣,消化食積之滯,無過通因通用而已。下后未愈,隨證調(diào)之,久則不可下,脾胃虛故也。邪氣未去者,形氣實,雖久亦可下。

    黃芩(炒) 黃連(炒。各一錢) 白芍藥(錢半,芩、連、芍藥三味乃痢疾必用之藥也)枳殼(二錢) 木香 檳榔(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燈心棗子,煎八分,食前空心服。腹痛,加當(dāng)歸、砂仁(各八分),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后重,加滑石、枳殼、檳榔、芍藥、條芩。白痢,加白術(shù)、白茯苓、滑石、陳皮(各一錢)。紅痢,加芎、歸、桃仁(各一錢)。紅白相雜,加芎、歸、桃仁以理血,滑石、蒼術(shù)、陳皮以理氣。食積,加山楂、枳實。下痢純血,加川芎、當(dāng)歸、槐花、生地黃。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加阿膠、側(cè)柏葉(各錢半)、黑干姜(一錢)、白術(shù)(一錢)、陳皮(八分)。痢久后重不減者,此大腸下墜,去檳榔、枳殼,用條芩、升麻以提之。嘔吐,加石膏(錢半)、陳皮(一錢)、梔子仁(五分)入姜汁緩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氣血兩虛久痢不已者,以四物湯加芩連、陳皮、阿膠之類補之自止。有虛甚下陷而滑脫者,更加龍骨、赤石脂、罌栗殼、烏梅肉等藥收澀之。初痢可下之,加大黃、樸硝各三錢。

    (河間)黃芩芍藥湯治瀉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數(shù)者及膿血稠粘者。

    黃芩 白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腹痛甚,加桂二分。膿血甚者,加歸、連各一錢。

    (河間)芍藥湯治痢下血,調(diào)氣。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后重自除,此藥是也。

    芍藥(二錢) 當(dāng)歸 黃連 黃芩(各一錢) 肉桂(五分) 檳榔(一錢) 炙甘草 木香(各六分)大黃(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初病里急后重窘迫甚者,加樸硝(一錢),倍大黃煎服。腹中痞滿,氣不宣通,加濃樸、枳實(各七分)。下血者,加黃柏、地榆(各八分)。

    (河間)黃連湯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 當(dāng)歸(各三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

    (河間)芍藥黃連湯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 川當(dāng)歸 黃連(各一錢半) 大黃(三分) 桂心(一分半) 甘草(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燈心煎八分,食前服。

    (河間)益元散治痢疾之圣藥,分利陰陽,去濕熱調(diào)血氣,其功甚大。

    桂府滑石(飛,六兩) 粉草(炙,一兩)

    上二味為細(xì)末,每服三錢,白水食前調(diào)下。

    (子和)芍藥柏皮湯治一切濕熱惡痢,窘迫痛急,無問膿血者。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或滴水丸服。

    (《拔萃》)蒼術(shù)芍藥湯治痢疾痛甚者。

    蒼術(shù)(二錢) 芍藥(錢半) 黃芩(一錢) 官桂(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拔萃》)地榆芍藥湯治痢瀉膿血,乃至脫肛。

    蒼術(shù)(二錢) 地榆(一錢) 卷柏 芍藥(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通口服。

    (《保命》)加味四物湯治下痢純血。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藥 生地黃 槐花 黃連 罌栗殼(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煎一鐘,空心溫服。

    (《局方》)香連丸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黃連(十兩,銼如豆,用吳茱萸五兩酒拌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見火,三兩四錢)

    上為細(xì)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飲下。

    (祁門)加味香連丸治同前。

    黃連(去毛凈,十兩,銼如豆大,用吳茱萸五兩泡去苦水煎湯二碗,泡黃連食干同茱萸干,去萸用連,炒赤色,又以十兩用好酒炒赤色,又以十兩醋炒赤色,又以十兩童便炒赤色,四制共四十兩凈,方入后項藥為末) 廣木香(十兩銼) 石蓮肉(五兩) 肉豆蔻(二兩五錢,面包煨)

    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飲湯吞下八十丸。

    (《局方》)駐車丸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無問新久赤白,日夜無度,腹痛后重。

    黃連(六兩,酒炒) 阿膠(蛤粉炒成珠) 當(dāng)歸(酒洗) 干姜(炮。各三兩)

    上為細(xì)末,醋煮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一方就用阿膠,醋熬化調(diào)和為丸。

    (《宣明》)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新久赤白青黑痛疼諸證。

    真阿膠(炒珠別研末) 烏梅肉 黃連 黃柏 干姜(炮黑) 赤茯苓 赤芍藥 當(dāng)歸(酒洗。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入阿膠末和勻,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連夜五六服。

    小兒綠豆大丸服。

    (《選要》)變通丸治赤白痢疾,臍腹疼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里急后重,及腸風(fēng)下血。

    吳茱萸(去梗,湯泡炒干) 黃連(大者銼豆許)

    上二味各等分,用好酒拌濕,過一宿同炒熟,各自揀出,研為末,各用粟米爛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下,各十五丸,用干姜甘草湯送下。紅痢,甘草湯送下黃連丸三十丸。白痢,干姜湯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為末,米飲調(diào)下。此方乃浙西河山純老以傳蘇韜光,數(shù)十年救人無數(shù),人多求方,不敢輕授,恐以其藥品之微而忽之。洪氏方亦有制,惟湯使少異。

    (《和劑》)戊己丸治脾經(jīng)受濕,瀉痢不止,米谷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炒) 吳茱萸(泡炒) 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仁齋)保和丸治脾虛積滯下痢不能下者,用此消導(dǎo)之最效。(方見飲食門。)

    (丹溪)黃連滑石湯治痢疾。

    黃連 滑石 生地黃 白芍藥 蒼術(shù) 白術(shù) 當(dāng)歸 青皮 條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溫服。重急加桃仁、檳榔。甚者大黃下之。

    嘔者用姜汁、半夏。

    (丹溪)黃連干姜湯治赤白痢疾,日夜無度。

    黃連(一錢) 當(dāng)歸(二錢) 烏梅(三個) 黃柏(一錢) 干姜(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服。

    (丹溪)黃連大黃湯治熱血痢。

    黃連 大黃 黃芩 黃柏 枳殼 當(dāng)歸 芍藥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術(shù)(等分)

    上為細(xì)末,或煎服丸服皆可。

    (丹溪)清六丸治血痢神效。

    溫六丸治痢及水瀉皆效。(以上二方并見瀉門。)

    (河間)大黃湯治利初作及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或脈沉實,人不甚困者,或初得腹痛甚,窘迫不安者。

    大黃(一兩)

    上咀,作一服,用好酒二盞浸半日,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頓飲之。如痢未止,再服,服后用芍藥湯和之。又再服黃芩芍藥湯以徹其邪。此乃滌蕩邪熱之劑,用酒煎者,蓋欲其上至頭頂外徹皮毛也。

    (仲景)調(diào)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俱治初痢濕熱內(nèi)服,用此下之。三方并見傷寒門。)

    (《和劑》)神芎導(dǎo)水丸治痢疾初作,后重小便澀。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每服四五十丸,溫水下。

    (《局方》)感應(yīng)丸、雄黃解毒丸、化滯丸(治諸積下痢,俱用五苓湯送下。三方并見積聚門。)

    (《發(fā)明》)滌腸湯治積滯下痢,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生枳殼 生大黃(各三兩) 尖檳榔 黑牽牛(各半兩,為末) 白樸硝(二兩) 生枳實(一兩)

    上銼為粗未,每服一兩,水盞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服。

    (《拔萃》)導(dǎo)氣湯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芍藥(二錢) 當(dāng)歸(一錢) 大黃(錢半) 黃芩 黃連 木香 檳榔(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秘方)紅丸子治痢疾。

    木香 乳香(各四錢) 槐花米(錢半) 撫丹(一兩) 黃蠟(半兩) 巴豆(四十九粒,去油心)

    上將黃蠟陽城罐溶開,濾凈再化,卻入前藥末勻,入丹勻,待冷自然成膏,油紙包旋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水瀉,煨姜飲子下。

    黑丸子治中脘有食,吞酸惡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氣,腹痛中虛,積聚飧泄,下痢赤白。

    烏梅(一個,去核) 百草霜(三錢) 杏仁(二十五個) 半夏(九個,泡) 巴豆(三粒,去皮油) 砂仁(二十一個)

    上為末,和薄糊丸,小豆大。每十五丸熟水下。

    (《醫(yī)林》)立應(yīng)丸治泄痢膿血,腹中疼痛。

    百草霜(一兩) 干姜(一兩,炮) 杏仁(一兩,炒去皮尖) 巴豆(一兩,微炒研如泥)

    上用黃蠟四兩,熔開入藥,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甘草湯空心下。禁口痢,姜湯下。

    (《宣明》)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并,窘迫痛甚,或久不愈,諸藥不效,須得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宜此逐之。兼治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及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但泄瀉者勿服。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煨)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錢) 牽牛(四兩,取末二兩)青黛(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二次服之,以通為度,數(shù)日后得食。若病未全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隨證止之。小兒丸如粟米大。

    (《醫(yī)林》)杏仁丸治一切赤白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杏仁 巴豆(各四十九粒)

    同燒存性,研細(xì)如泥,用蠟溶化和勻,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

    (《醫(yī)林》)靈砂丹治積痢不問新久,及治食瘧積瘧。

    砂 朱砂(各二錢半,研) 黃蠟(半兩) 巴豆(二十一粒)

    同于銀石器內(nèi)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止將一七粒與前二味再同研極細(xì),再溶前蠟,和餅旋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白痢,艾湯下。紅痢,烏梅湯下。須空心服之,忌酒,可用粥。一日瘧疾于未發(fā)前頭日晚,面東乳香湯下。

    (《良方》)木香黃連湯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神效。

    木香 黃連 川木通 川黃柏 枳殼(炒) 陳皮(各一錢) 大黃(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溫服。

    (《醫(yī)林》)濃樸枳實湯治虛滑久不愈,多傳變?yōu)榱?,先用此湯防之?/p>

    濃樸(姜制) 枳實(炒。各一錢) 訶子肉(一錢,半生半熟) 木香(五分,磨)黃連 大黃(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局方》)人參敗毒散治壯熱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

    羌活 獨活 人參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殼(炒) 川芎 桔梗(各等分)倉米(一撮)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五葉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術(shù),頭痛加天麻。

    (丹溪)神術(shù)湯治痢下陷瀉滑已久不效者,用此升散,汗之而愈。

    蒼術(shù)(二錢) 本 川芎 羌活(各五分) 粉草 細(xì)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出汗。

    (丹溪)防風(fēng)芍藥湯治前證。

    防風(fēng) 芍藥 黃芩(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取微汗。

    (《拔萃》)升陽除濕防風(fēng)湯大便秘,或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蒼術(shù)(制,四兩) 防風(fēng)(三錢)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上咀,每服一兩,除蒼術(shù)另作片子,水一盞半煮至一盞,內(nèi)諸藥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良方》)倉廩湯治禁口痢有熱,乃毒瓦斯沖心,食即吐逆。

    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炒) 陳倉米(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熱服。

    《十劑》云∶澀可以去脫,故滑脫者,以澀藥收之。

    (河間)神效三香散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此收功之后藥也。

    罌粟殼(去穣蒂醋炒,一兩二錢) 陳皮(一兩三錢) 肉豆蔻(面煨,四錢) 茯苓 白扁豆(炒。各四錢) 木香 人參(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diào)下,食前服。

    (《拔萃》)白術(shù)安胃散治一切瀉痢,膿血相雜,里急后重,腹中作痛。

    茯苓 白術(shù) 車前子 五味子 烏梅(各一錢) 罌栗殼(三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

    (《局方》)真人養(yǎng)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里急后重,臍腹 痛,或脫墜下,酒毒便血并治之。

    肉桂(半錢) 人參 當(dāng)歸 訶子 木香 甘草 肉豆蔻(面煨。各一錢) 芍藥 白術(shù)(各錢半)粟殼(蜜炙,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臟寒者加附子一錢。

    (《秘方》)訶子散治瀉利腹痛,漸以泄下微少,宜此止之。

    訶子皮(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三錢) 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以白術(shù)、芍藥煎湯調(diào)下。

    (《選要》)木香散治脾胃虛弱,泄瀉注下,水谷不化,腹中 痛,久痢脾滑。

    木香 赤石脂 訶子肉 附子(制) 甘草(各一錢) 藿香 肉豆蔻(面炮。各一錢半) 丁香(五分) 當(dāng)歸(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御米湯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臍腹 痛,里急后重,發(fā)渴無時,日夜無度,及下血不已,全不思食。

    罌粟殼(蜜炙)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濃樸(姜制,二錢) 人參 干姜(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姜三片、棗三枚、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通口服。如年老者,每服二錢,小兒每服錢半,量人大小加減。

    (《良方》)當(dāng)歸四圣散治一切下痢膿血頻并,臍腹絞痛不可忍。

    當(dāng)歸 芍藥(各二錢) 御米殼(二錢,蜜炒) 甘草(炙,五分) 茯苓(五分) 黃 (一錢二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香粟散治新久諸痢。

    罌粟殼(蜜炙,二錢) 木香 地榆 陳皮 干姜(炒黑)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五奇湯治患痢疾,不問赤白,并皆治之。

    訶子(二枚,半生半熟) 木香(一塊,棗子大) 草豆蔻(一枚生,一枚煨) 肉豆蔻(二枚,半生半熟) 甘草(一寸,炙)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米飲食前下。

    (《良方》)白術(shù)圣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瘥,并婦人產(chǎn)后痢疾。

    白術(shù) 肉豆蔻(煨) 砂仁 石榴皮 當(dāng)歸 干姜(炮) 陳皮 甘草 訶子 芍藥(各等分)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御藥》)六神散治瀉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罌粟殼(蜜炙,一錢) 青皮 陳皮(去白) 烏梅肉 干姜(炮。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乳香二分同煎至六分,食前服。

    (秘方)斗門散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并,兼治禁口惡痢,里急后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 干姜(炮,四兩) 罌栗殼(蜜炒,半斤) 地榆(炒) 甘草(炙。各六兩)白芍藥(三兩)

    上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

    (《選要》)水煮木香丸治一切痢疾赤白,里急后重。

    木香(不見火) 訶子(炮) 當(dāng)歸(六兩) 青皮 甘草(各二兩四錢) 罌粟殼(蜜炙,二兩四錢)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六分,空心和滓服。

    (嚴(yán)氏)禹余糧丸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

    禹余糧 赤石脂 龍骨 蓽茇 干姜(炮) 訶子(煨) 肉豆蔻(煨) 附子(制)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仲景)桃花湯治下痢膿血。

    赤石脂(一斤,半銼半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則勿再服。

    (東垣)訶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

    椿根白皮 訶子肉(半兩) 母丁香(三十個)

    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寶鑒》)南白膠香散治脾胃虛寒,久瀉痢疾,腹痛無休。

    御米殼(四兩,醋炒) 龍骨 南白膠香(各三兩) 甘草(炙,七錢) 干姜(炮,半兩)

    上五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寶鑒》)豆蔻燥腸丸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后重。

    附子(制) 赤石脂(各一兩) 舶上硫黃 良姜(切炒) 肉豆蔻(煨) 干姜(各半兩。炮)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湯下。

    (《和劑》)大斷下丸治臟腑停寒,腰腹 痛,下痢不已。

    高良姜(兩半) 牡蠣( ,一兩) 附子(制,一兩) 干姜(炮,兩半) 細(xì)辛(兩半) 龍骨(研)赤石脂(各一兩) 枯礬 肉豆蔻(面煨) 訶子肉(各一兩) 酸石榴皮(醋浸一宿炙黃用)

    上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醫(yī)林》)百中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日夜無度,只一服便疏,三服全愈。

    罌粟殼(蜜炒,四兩) 濃樸(姜炒,四兩)

    上為末,米湯調(diào)下二錢,忌生冷有毒物。

    (丹溪)固腸丸治濕痢大便下血,曾去陳積之后,用此燥下濕,實大腸。

    椿根白皮(不拘多少,細(xì)切略炒)

    上一味研為細(xì)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下。

    (《正傳》)和中飲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無不效,但發(fā)熱禁口不可用。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 芍藥(各一錢) 草果仁(十分) 甘草(三分) 陳倉米(二錢) 砂糖(三錢)粟殼(醋炙,一錢半) 烏梅(一個)

    上咀,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十全大補湯(方見虛損門。)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nèi)傷門)治一切男婦痢疾,虛甚,脈沉微而細(xì)弱者宜服此藥。

    上以姜棗煎成,去渣加白蜜一匙服。

    (《良方》)當(dāng)歸黃 飲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當(dāng)歸(炒) 黃 (各一兩) 糯米(一合)

    上咀和勻,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集成》)人參黃 湯治痢虛憊,不能起床。食不進。

    人參 黃 當(dāng)歸 白術(shù) 地榆 澤瀉(各五分) 砂仁(四分) 白芍藥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 木香 升麻 白豆蔻(各三分) 粟殼(三錢)

    上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脈微細(xì)四肢冷者,加煨干姜、豆蔻、附子數(shù)片漸愈。

    (《寶鑒》)玉粉散治冷極泄瀉,腸滑不禁,不思飲食,宜服神效。

    紅豆 大附子(制) 干姜(炮。各半兩) 舶上硫黃(另研,二兩半)

    上四味為末研勻,每服二錢,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飲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輕者三五服安。

    (《良方》)如圣湯治下痢赤白虛甚者極困者。

    人參 當(dāng)歸(酒洗。各一錢) 滴乳香(如豆大一塊) 甘草(炙,三分) 大黑棗 烏梅(各七個)罌栗殼(三個,蜜炙) 白豆蔻 砂仁 丁香(各二十一個) 生姜(二塊如彈子大,濕紙包煨)

    上為末,分三服,水盞半煎七分,去渣服。

    (《選要》)十寶湯治冷痢虛甚,下物如魚腦,三服愈。

    黃 (四兩) 熟地黃 茯苓 人參 當(dāng)歸 白術(shù) 半夏 白芍藥 五味子 官桂(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烏梅一個,煎至八分,食前服。

    (《局方》)木香化滯湯治虛人患痢赤白,腹中 痛,里急后重。

    木香(七分) 檳榔 人參 陳皮 澤瀉 黃連(各一錢) 白術(shù) 枳殼(麩炒) 濃樸(姜制)

    白芍藥 茯苓(各一錢半) 甘草(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曲 丸治下痢數(shù)年不止,消谷下氣,補虛羸。

    官桂 附子(制) 黃連(炒) 當(dāng)歸(炒) 陳曲(炒) 干姜(炮) 麥 (炒) 吳茱萸(湯泡焙)烏梅肉 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各兩半)

    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米飲下。一方用粟糊為丸。

    (《良方》)倉米湯治小腹寒氣流積成痢,日夜三四十行。

    食粳(半升,用水淘洗凈)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聽用效) 薤白(一握,去青細(xì)切) 羊脂(一升,熬)

    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今黃,并米內(nèi)豉汁中,煎取四升,平旦空腹溫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進一升,得快痢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痢后進粳米豉粥。若復(fù)作,更服一劑永瘥。

    木香豆蔻丸治臟腑虛寒之甚,口瘡不愈,下泄米谷不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婦人產(chǎn)后虛冷下泄及一切泄瀉,脾瀉痢疾。此方于蘇東坡家藏方內(nèi),言用此藥與人,莫不神應(yīng),備錄病愈人名姓氏,茲不備述。予用此方十余年,無不取效。脾泄者即愈,瀉痢者只一服見效。惟熱痢熱瀉不用此方。

    木香 破故紙 良姜 砂仁 濃樸(制。各七錢半) 赤芍藥 陳皮 官桂 白術(shù)(各半兩)吳茱萸 胡椒(各一錢半) 肉豆蔻(四個,面包煨) 檳榔(一兩)

    上為細(xì)末,煮豬肝和藥搜勻,仍用此硬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術(shù)調(diào)中丸治脾胃不和,心下堅滿,脅腹脹痛,噫宿腐氣,霍亂吐瀉,米谷不化,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食。

    白術(shù) 神曲(炒,四兩) 人參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三錢) 木香(二錢) 官桂(錢半)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兩)

    上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姜湯送下。

    外灸膏治一切虛寒久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可用此法。

    木香 附子(炮) 蛇床子 吳茱萸 胡椒 川烏(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三錢和面二錢,用生姜汁調(diào)作餅貼臍中,上以油紙掩定,復(fù)以衣服帛蓋之,以熨斗盛火熨之,痢止為度。

    (《百選》)石蓮散治禁口痢甚妙。

    石蓮子(去殼皮,不拘多少,將肉并心微炒研為細(xì)末)

    上每服二錢,陳米飲調(diào)下,便覺思食。此疾蓋是毒瓦斯上沖,心氣不通,所以不食。服此藥后心氣通利,當(dāng)頓下而愈。

    一方用干山藥銼如小豆大,一半砂鍋炒,一半生用,共為細(xì)末。每服二三錢米飲下,治禁口痢如神。

    (《澹寮》)敗毒散治禁口痢毒瓦斯上沖心肺者。(方見前。)

    敗毒散末(四錢) 陳倉米(二百粒)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丹溪)香連蓮肉散治禁口痢,胃口熱甚。

    香連丸(為末,一錢) 石蓮肉(為末,一錢)

    上二味用米湯調(diào)下。

    參連菖蒲湯治禁口痢,但得一呷,下咽便愈。

    人參(一錢) 黃連(一錢,姜炒) 石菖蒲(八分) 石蓮子(一錢)

    上為末,水二盞煎一盞,終日細(xì)細(xì)呷之。如吐又服,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要封臍引熱下行,用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 臍上。

    一法用木鱉子研雄黃少許貼臍中亦妙。

    一法用東方日照壁土炒陳皮為末,每服一錢,姜棗煎湯調(diào)下。

    一法用芥菜子(三錢)擂成膏貼臍上。

    (《集成》)禁口丹治禁口痢,亦治痢瀉而吐食。

    枇杷葉(十片,蜜炙) 砂仁(十枚)

    上為末,熟蜜調(diào)抹口上。

    又方白術(shù)(半兩) 肉豆蔻(二兩,煨) 木香(二錢)

    上為末,用白面二兩和藥末成劑,切作細(xì)面條,水煮熟,蔥白生姜鹽調(diào)和之,食之妙。

    (丹溪)加術(shù)二陳湯痢后腰痛,兩腳無力。

    陳皮 半夏(制) 白芍藥(各一錢二分) 茯苓 蒼術(shù) 當(dāng)歸 酒芩(各五分) 白術(shù) 甘草(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加姜棗煎,食前服。

    (丹溪)蒼術(shù)黃柏丸治痢后腳弱漸細(xì)者。

    蒼術(shù) 龜板(酒炙) 白芍藥(各二兩) 黃柏(酒炒,半兩)

    上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四物陳皮甘草湯下。

    (《良方》)茯苓湯治痢后遍身浮腫。

    赤茯苓 白術(shù)(微炒。各一兩) 防己 桑白皮 黃芩 射干 澤瀉(各二兩) 澤漆葉

    上咀,每服五錢七分,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滓內(nèi)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頓服兩料。

    (《良方》)消痞丸治痢前腹脹。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穣。各一兩) 木香(二錢) 蒼術(shù)(制炒,四兩)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倉米飲治痢后大渴不止,欲飲水。

    陳倉米(二合,水凈洗)

    上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食前晚下各一服。

    茜根散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食。

    茜根 地榆 生地黃 當(dāng)歸 犀角屑 黃芩(各一兩) 梔仁(半兩) 黃連(二兩,微炒)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入豉五十粒、韭白七寸,煎六分,去渣服。

    郁金散治一切熱毒痢疾,下血不止。

    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兩) 炙甘草(一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食前豆豉湯調(diào)下。

    伏龍肝丸治血痢腹痛,四肢羸弱。

    伏龍肝 艾葉(炒) 木香 地榆 阿膠(炒珠) 當(dāng)歸(焙) 黃連 赤芍藥 黃芩(一兩)

    上為細(xì)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飲酒下。

    一方∶治熱毒下血,痢久不已,用當(dāng)歸、黃連各三錢、烏梅五個,煎一盞空心服。

    一方∶治大熱毒純血痢,用宣黃連六兩、水七升煮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頓服。

    一方∶治赤白痢,用艾葉醋煎服,或入生姜同煎,止一切瀉痢,亦止腹痛及五臟痔血瀉。

    一方∶治瀉痢里急后重,用黃連末(一錢)、干姜末(五分),空心米飲調(diào)下。

    一方∶治患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干,用冬瓜一枚,以黃土泥濃五寸煨令爛熟,去土絞汁服之。

    一方∶治冷熱痢,用紅菜頭絞汁服之,又能止血生肌。人及禽獸有傷折,敷之立愈。

    一方∶治一切痢并腹痛,用馬齒莧切細(xì)煮粥食之。

    一方∶治赤白痢,用酸石榴皮炙黃為末,棗肉丸如芡實子大,空腹吞三丸,日二服。

    一方∶治痢后氣滿不能食,用赤小豆煮一頓食之即愈。

    一方∶治痢,用龍骨為末,米飲丸。每服十丸。

    一方∶治腸風(fēng)血痢,用鯽魚一個滾白礬燒灰存性為末,米飲下。

    一方∶治下痢有血,用柏葉四兩、芍藥兩半,二味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服無時,日三服。

    一方∶治白膿痢,用白石脂為末,用醋糊丸。每服十丸,米飲下。

    一方∶治下痢不可禁止,諸藥不效殊死者,羊子肝一具,去脂切作片,摻上白礬末,緩火炙熟,空心食之。

    一方∶治一切惡痢,用白頭翁,一名野丈人,煎湯服之愈。

    一方∶治血痢,用黑木耳燒灰存性。每服二錢,冷水調(diào)服,或以姜醋煮木耳,食之亦妙。

    一方∶治久痢水谷不消者,用枳實為末,每服二三錢,米飲調(diào)下,日三服。療小兒痢疾尤妙。

    一方∶用枯白礬一兩、乳香四錢、麝香少許、黃丹一兩,炒過研細(xì),凈黃丹一兩溶開投末藥攪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服。紅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瀉泄,煨生姜湯下。

    一方∶用枯白礬同五倍子等分為末,每服三十丸效。

    一方∶治血痢,用鹽一兩濕紙裹,燒透研細(xì),作三次粥飲調(diào)下。

    一方∶治痢,用雞腸草搗汁,入蜜和服。

    一方∶治禁口痢,用紅木槿花去蒂陰干為末,先用面煎餅兩個,以末摻上食之,先以湯灌開其胃口。

    一方∶用鹽梅一個去核,和好茶末一二錢,醋湯調(diào)服。

    一方∶治熱病吐下水及下痢,身冷脈微,發(fā)燥不止,附子一枚去皮臍,分作八片,入鹽一錢、水一升煎半升,不拘時溫服立效。

    一方∶治男子惡痢膿血,腹痛積熱毒。昔有一人患此,忽見水浸甜瓜,心酷喜之,連皮食數(shù)枚,膿血皆已。人言∶下痢無正形,治痢亦無正條也。痢疾多因暑濕燥火為原,所以甜瓜亦能效也。

    神效散∶治新舊赤白痢疾,用鹽霜梅三個,以黃泥包于慢火內(nèi)煨干,研為細(xì)末,用米湯調(diào)下。

    一方∶治赤白痢,歌曰∶

    三片生姜三個棗,一個烏梅三寸草。

    更加粟殼與陳皮,赤白痢疾一時掃。

    一方∶治赤白痢,歌曰∶

    時行赤痢不難醫(yī),甘草榴皮并橘皮。

    蜜炙隔年罌粟殼,烏梅煎服自能除。

    一方∶治酒痢,歌曰∶

    白芷百草霜,黃 建中湯。

    更加白芍藥,枳殼去中穣。

    同碾極細(xì)末,調(diào)服用姜湯。

    《圣惠方》∶治熱痢不止,搗車葉取汁一盞,入蜜一合煎,分作二服。

    一方∶治赤白痢疾,以蔥一握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肘后方》∶治下痢積久不瘥,腸垢已出,以梅實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去渣食前分為二服。

    又方∶治赤白痢下,水谷不消,以曲熬粟米粥食之方寸匕,日四五服止。

    又方∶治赤白痢疾,名姜墨丸。干姜好墨各五兩為末,以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米飲下日夜五六服妙。

    又方∶治赤痢熱下久不止,用黃連末、雞子白丸,米飲服十丸二十丸瘥。

    《千金方》∶治暴痢,小鯉魚一枚燒為末,米飲服之立效。

    又方∶治痢,用薤白一握,細(xì)切煮粥食。

    又方∶用薤菜根葉燒灰存性為末,調(diào)服極效。

    《經(jīng)驗方》∶治赤白痢,取香椿白皮洗凈日干為末,飲調(diào)二錢。

    又方∶治暴痢,用蒜搗爛貼兩足心。

    又方∶治赤白痢,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漿水蘸二三度,又以慢火炙之,生姜去皮半兩,二味以漿水一升半煎八合服效。

    《集驗方》∶蜀沙門傳,水痢以訶梨勒三枚,面裹煨去面,取訶藜肉為末,飯丸,米飲空心下,百醫(yī)百效。

    葛氏方∶治重下,此即赤白痢也。炒豉令小焦,搗服一合,日三服。又豉炒令焦,水一升淋取汁令服,冷則酒淋,日三服效。

    又方∶治卒腹痛,下赤白痢數(shù)日不止,以雞卵一枚,取出黃去白,納胡粉令滿殼,燒成屑,以酒調(diào)一錢匕。

    《外臺秘要》∶治痢下白膿不止,用好面炒。上一味搗篩煮米粥,內(nèi)面方寸匕。此療瀉百行,師不救者也。

    《本草方》∶古磚熱燒之,主下部久患白痢膿泄下,以物裹上坐之。入秋小腹多冷者,亦用此古磚煮汁服之。

    楊氏《產(chǎn)寶》∶治赤白痢,用KT 麻子一兩炒令香熟為末,以蜜漿下一盞,不過再服。

    《千金翼方》∶治赤白痢積年不瘥,飲調(diào)云母粉方寸匕,兩服立效。

    又方∶用雞子醋煮熟,空腹食之,治久赤白痢。

    又方∶用干姜急于火內(nèi)燒黑,不可成灰,放瓷瓶中閉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

    又方∶治暴瀉痢,百草霜末米飲調(diào)下二錢。

    《斗門方》∶治瀉痢,用白石脂、干姜二物停搗,以百沸湯和面為稀糊,搜勻丸,如梧桐子大,暴干飲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亂者,漿水為使。

    孫真人《備急方》∶治久痢臍下痛,用吳茱萸一合,黑豆湯吞之效。

    孟詵方∶治赤白痢腹痛,用酸石榴一枚并子搗汁,頓服之。

    張仲景云∶治赤痢無問遠(yuǎn)近,小腹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及痛悶,每發(fā)面青手足俱變者,黃連一兩凈,好膠一片手許大,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升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連末攪和,分三服,須要熱吃,冷即難吃,神效。

    炙雞散∶治脾胃氣虛,腸滑下痢,以黃雌雞一只制如食法,以炭火炙之捶了,以鹽醋刷之,又炙令極熟燥,空腹服之。

    阿芙蓉∶天方國傳,治久痢不止及一切虛寒證候。打溝陰水種紅罌粟花于畦上,勿令水頭,至七八月間于花卸后三五日,其殼即罌粟殼,于午后殼上用大針刺開,外面青皮里面硬皮不動或三四處,次日早津出,用竹刀刮收入瓷器內(nèi)陰干,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溫水化下,忌蔥韭蒜漿水。如熱渴,用蜜水解之。小兒黃米大一粒。虛寒者加后藥,如阿芙蓉一錢。其藥每味一錢,俱為末,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溫水下瓦雀腦、蓽茇、丁香、胡椒、草果、附子(炮)、胡蘿卜子、肉豆蔻(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