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治法

    作者: 徐春甫

    夫痢疾滯下,實由濕熱郁久,食積停滯,而后滯下之疾作焉。初須通因通用之法,以滌去腸胃積滯,然后調(diào)和胃氣,則可愈矣。若不疏滌,便欲止之,雖愈必發(fā)。此其所以為休息痢者是也。

    痢疾初起須去邪,久而虛者必是滑脫下陷,須提升澀脫,方可愈也。若初疏滌過而邪氣尚未盡除,脈猶弦急,其人壯健,須再下之。

    《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邪?蓋辛熱之藥能開發(fā)腸胃郁結(jié),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瀉,或因涼藥太多,氣虛下陷,脈微沉細,四肢厥冷,即宜溫補,升陽益胃湯、干姜理中湯之屬是也。夫治初痢者,當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藥佐之則可。蓋辛能發(fā)散開郁,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

    至云概不可用熱藥,亦非治法通變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溫補,要合時宜。

    《機要》云∶后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粘,以重劑竭之。(經(jīng)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如大承氣湯加滑石之類是也。)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如通滌太過,脾胃虛寒,脈微發(fā)厥,以理中湯加吳茱萸、木香之屬。)風邪內(nèi)結(jié),宜汗之; 溏而痢,宜溫之。又云∶在外發(fā)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舉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云∶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之謂也。

    《秘藏》云∶假令傷寒,飲食 脹,滿而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nèi)收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nèi)勝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除之調(diào)之,腹痛者和之。洞瀉腸鳴,無力不及粘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氣等湯。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濃樸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積行即止?!毒址健酚门⒌?、巴、 ,類聚成丸,其氣兇暴,其體滯積,氣雖行而毒瓦斯留連??v有劫病之效,而腸胃清純之氣寧無損傷之患乎?久而可用溫藥者,乃用姜附溫之?!毒址健防脽崴帪橹鳎瑵帪樽?,甚非理也。

    故云∶通劑宜早,溫澀宜遲。此因時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瀉而后痢者,逆也。又復通之而不已者,虛也。脈微遲者,宜溫補;脈弦數(shù)者,為逆主死。

    腹痛,以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術為佐。惡寒者加桂,惡熱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氣郁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fā)之,后用痢藥。

    初痢腹痛,切不可驟用溫藥補藥,姜、桂、參、術之屬,惟久痢氣虛胃弱而后用之可也。

    后重者,乃積與氣墮下之故,兼升兼消,尤當和氣,木香檳榔丸、保和丸之類。

    身熱挾外感不惡寒者,用小柴胡去人參;發(fā)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之,以蒼術、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姜煎服。

    發(fā)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兼升藥溫脾藥。

    溫熱為痢不渴者,建中湯加蒼術、茯苓,煎下保和丸。

    濕熱下痢,小便澀少,煩渴能食,脈洪大而緩,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

    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痢下,胃苓湯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脹痛,后重,脈弦緊,平胃散加芍藥、官桂、葛根、白術、茯苓,煎下保和丸。氣虛面色萎黃,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頻并痛,后重不食,脈微細或微汗時出,黃 建中湯。

    肛門痛,因熱留于下也,木香、檳榔、芩、連加炒干姜。仲景治肛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脈沉細,宜溫之。(理中湯是也。)初病身熱,脈洪大,宜清之。

    (黃芩芍藥湯是也。)

    下血者,宜涼血活血,當歸、黃芩、桃仁之類。有風邪下陷者,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濕熱傷血者,宜行濕清熱。

    血痢久不愈者,屬陽虛陰脫,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甚有陽虛陰脫不能固,陣陣自下血,手足厥冷,脈漸微縮。此為元氣欲絕,急灸氣海穴,用附子理中湯,稍遲之則死。

    下痢久而氣血大虛,腹痛頻并,后重不食,或產(chǎn)后得此證,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陳皮、糯米煎服。

    痢疾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為死血證,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下痢紅多身熱,益元散加木通陳皮炒芍藥白術湯送下保和丸、香連丸之屬。

    下痢白多者,用芍藥白術陳皮甘草湯送下香連丸。

    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脾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有如五色之相染,當先通利之。此迎而奪之之義也。如虛者須審之。

    凡痢疾已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用炒芍藥白術炙甘草陳皮茯苓湯,下固腸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濕實腸之功。若積滯未盡者,不可遽用。

    痢后糟粕未盡,或食粥稍多,或饑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術、陳皮二味煎服和之自安。

    如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證,倍用當歸身、芍藥、生地黃,佐之以桃仁泥,和之以陳皮,血生自安。

    如力倦氣少,脾胃虛而惡食,此為挾虛證,用四君子湯加當、芍補之,虛回而利自止。

    凡痢疾之證,要審患人體氣濃薄,曾無通瀉,及用攻積苦寒之藥多寡,診其脈有力無力,及正氣邪氣有余不足,對證施治,未為弗效也。今醫(yī)治痢,峻用下劑及苦寒破滯太過,鮮不以為后艱,況年高與體弱者,遂致元氣虛陷,反不能支。胃氣既虛,其痢益甚。有脈微陽氣下陷入陰中,則脫血陣陣而下者,醫(yī)尚謂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寢至脈絕,四肢厥逆而死者,曷可勝紀?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虛而后積滯,通滯下劑亦惟酌量斯可矣。稍有過之,遂至虛脫,難收桑榆之效,蓋有由焉。

    久痢體虛氣弱,滑脫而痢不止,徒知以澀藥止之,訶子、豆蔻、粟殼、白礬、牡蠣固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氣下陷,當用升提補氣,如參、 、升麻、陳皮、沉香,佐之以收澀之藥,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氣海、天樞、百會。

    禁口痢,胃口熱甚故也,用黃連、人參、石菖蒲、石蓮子煎服。如吐,強呷之,但得一口下咽便好,用田螺搗如泥納臍中,引火氣下行。胃口熱郁,當開以降之,切不誤用丁香、砂仁辛熱之藥,以火濟火。

    小兒痢疾,用黃連、黃芩、大黃、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紅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蒼術、白術、黃芩、芍藥、滑石、茯苓、甘草、陳皮、神曲煎湯,下保和丸。

    凡下痢純血者,如塵醬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開而不收,如竹筒者,唇如朱紅者,俱死。如魚腦髓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

    久痢六脈沉弱,諸藥不效,以十全大補湯加姜棗,少入蜜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