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附子理中湯 姜附湯 沉附湯 真武湯并治痼冷陽(yáng)虛,腹痛吐利,寒戰(zhàn)。(方并見傷寒門。)

    十全大補(bǔ)湯治諸虛百損。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黃 肉桂(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空心服。甚者加附子五分。

    八味丸治下元冷憊,腰腳酸重,虛勞消渴。

    熟地黃(四兩) 山藥 山茱萸(各二兩) 肉桂 熟附子(各一兩)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鹽湯下。

    (《澹寮》)附子茴香散治氣虛積冷,心腹絞痛,泄瀉食少。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炙甘草(各七分) 干姜(炮) 附子(制。各五分) 肉豆蔻 茴香(各四分) 木香(三分) 丁香(五粒)

    水盞半,鹽少許,煎七分,空心服。

    (《和劑》)沉香蓽澄茄散治內(nèi)挾積冷,臍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臟腑自利,小便滑數(shù),小腸氣痛并治之。

    附子(制) 蓽澄茄 茴香 葫蘆巴 木香 補(bǔ)骨脂 肉桂 巴戟天 川烏 桃仁川楝子 沉香(各等分)

    (《和劑》)三建湯除痼冷,接元?dú)狻?/p>

    椒附丸治積冷,臍腹引痛,時(shí)有盜汗。(二方并見諸虛門。)

    (《濟(jì)生》)復(fù)陽(yáng)丹治陽(yáng)虛陰盛,手足厥冷,暴吐大下,脈細(xì),羸瘦,傷寒陰證。

    川烏(制) 附子(炮) 天雄(制) 鐘乳粉(各一兩) 陽(yáng)起石( ,四兩)朱砂(另研,一兩)

    上為末,酒煮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麝香鹿茸丸治真元虛憊,精血耗少。

    熟地黃 山藥(各三兩) 杜仲(炒) 鹿茸(酒炙,各兩半) 五味子 肉蓯蓉 牛膝(酒洗) 沉香(半兩) 麝香(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食前鹽湯下,四十丸。

    附湯治氣虛陽(yáng)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 (蜜炙,半兩) 附子(制,三錢)

    水二盞,姜十片,煎一盞服。

    附參湯治真陽(yáng)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眩暈,但是陽(yáng)虛氣弱之證,并宜服之。

    人參(三錢) 附子(制,二錢)

    水二盞,姜十片,煎一盞,無(wú)時(shí)服。

    茸附湯治精血俱虛,榮衛(wèi)耗損,潮熱自汗,怔仲驚悸,肢體倦乏。

    鹿茸(去毛,酒炙) 附子(制。各二錢)

    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服。

    黑鉛丹治真元虛憊,陽(yáng)氣不固,三焦不和,冷氣刺痛,飲食無(wú)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夜多小便,女人血海久冷,赤白帶下,及陰證、陰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用棗湯吞二百粒,即便回陽(yáng)。此藥大能升降陰陽(yáng),補(bǔ)虛益元,墜痰除濕破癖。(方見頭痛門。)

    養(yǎng)正丹升降水火,接助元陽(yáng),治咳逆翻胃,痰結(jié)頭眩,腹痛腰疼,霍亂吐瀉。(方見頭暈門。)

    金鎖正元丹治真氣不足,元陽(yáng)虛冷,遺精白濁,嘔吐腹痛,足膝無(wú)力,酸疼拘急,面黃神倦,一切虛弱,并宜治之。(方見瀉泄門。)

    來(lái)復(fù)丹此藥合二儀,配陰陽(yáng),奪天地沖和之氣,乃水火既濟(jì)之方,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善治榮衛(wèi)不交,滋養(yǎng)心腎,能升能降。上實(shí)下虛,氣閉痰逆,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婦老幼,危急之證,但有胃氣,無(wú)不獲安。補(bǔ)損扶衰,救陰助陽(yáng),神功不可盡述。

    舶上硫黃(透明者佳,一兩) 太陰玄精石(一兩,研細(xì),水飛) 青皮(二錢)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入盤內(nèi),以微火溫炒,用柳木篦子不住手?jǐn)?,令陰?yáng)氣相入,不可太過(guò),恐傷藥,再研極細(xì),方入藥) 陳皮(去白) 五靈脂(研細(xì)水飛。各二錢)

    上五靈脂為末,入青皮、陳皮末,和勻;又次入玄精硝黃和勻,好酒醋煮,糊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送下。小兒驚風(fēng)欲絕,研碎米湯調(diào)下;大小伏暑悶亂,紫蘇湯下。婦人產(chǎn)后血暈,惡露不止,醋湯下。

    赤白帶,小腹痛,男子疝氣,諸痛不辨陰陽(yáng)之證,悉宜服之。

    安腎丸治腎經(jīng)積冷,下元虛憊,目暗耳鳴,四肢無(wú)力,夜夢(mèng)遺精,小便頻數(shù)。常服壯元陽(yáng),益腎水。

    桃仁(去皮炒,四十八兩) 肉桂(去粗皮,十六兩) 白蒺藜(炒) 巴戟天(去心)肉蓯蓉(酒浸,炙) 破故紙(炒) 茯苓 白術(shù) 石斛 萆 (各四十八兩) 川烏(制,十六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接真湯治陰病,手足厥冷,腰腹疼痛,真氣不足,衰憊欲絕。

    沉香(二錢) 丁香(一錢) 麝香(五分) 附子(制,三錢)

    水二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

    靈砂治諸虛痼冷厥冷,神效。

    水銀(三兩) 硫黃(一兩)

    煉朱砂作水銀,即此砂也。就于市肆贖之,研為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加至十五丸,空心,人參棗湯下,或鹽湯下。疝氣偏墜,木腎腫疼,炒茴香入酒煎,溫下。虛勞咳嗽,入姜烏梅,紫蘇煎湯下。盜汗,小便多,牡蠣入鹽湯下。嘔逆翻胃,丁香木香湯下。

    瘧不已,桃柳枝煎湯下。腹?jié)M腰痛,莪術(shù)湯下。遺精白濁,茯苓湯下。走注遍身風(fēng),嚼蔥白酒下。婦人血?dú)馔矗雍骷鍦?。小兒驚風(fēng),人參薄荷湯下。

    (《百一》)雄朱丹治宿寒痼冷,飲食嘔逆,久則羸弱,變?yōu)閯隈?/p>

    雄黃 朱砂(各二兩)

    用瓷盒一個(gè),先以牡丹皮二兩,燒煙,內(nèi)外熏黃,入雄砂于內(nèi),以釅醋和臘茶作餅封盒口,以赤石脂固濟(jì)盒縫,又用赤石脂和泥,又固一重,外用鹽泥紙筋,又固一層,用糠火慢煨,令干。次以炭火 通紅為度,退火埋土地中,過(guò)宿去火毒,取研入后藥。

    丁香 蓽茇 赤石脂 胡椒 附子 白術(shù)(各一兩) 乳香(與石脂同研) 官桂 木香(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和前藥又研勻,以清酒二升二分,熬去一分,入附子末煮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秘方》)兜肚方治腹中寒積,痼冷不散,用之神效。兼丹田、神闕,令人有子。

    男婦皆可用,有孕勿用。

    檀香 排草(各一兩) 沉香 丁香(各五錢) 丁皮 廣零陵香 馬蹄辛 白芷(各六錢)甘松 附子 乳香(各二錢) 麝香(九分)

    上十二味,為末,和揉艾鋪綿中,用帛做成兜肚,以線釘定,勿令移動(dòng),外又 夾。

    裹肚及小腹,初裹一夜,日去之,漸漸至二夜一去,又漸五夜一去,方可常裹。

    保真膏治一切虛冷證,及無(wú)子,腎衰,陽(yáng)事不舉不固,貼丹田及腎,命門穴,久久貼之,大有功效。(方見秘驗(yàn)門。)

    (《良方》)落洗法治下元虛寒,一切冷病,腰腹冷痛,崩漏帶下。

    椒目 川烏 細(xì)辛 干姜 官桂

    上等分,為粗末,煎湯,熱洗下部為妙。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