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病機

    作者: 徐春甫

    《肉經(jīng)》曰∶夏至后病熱為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又曰∶因于暑汗,煩喘,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jīng)》云∶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肝為躁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風。

    戴氏曰∶暑乃夏月炎暑也。有中、有傷、有感冒三者。輕重之分∶咳嗽而發(fā)寒熱,汗出不止,為元氣內(nèi)虛,肺氣不固,暑邪直入,內(nèi)乘金土,名曰中暑。東垣謂避暑熱于深堂大廈之中,得之為中暑。

    身熱頭疼,煩躁不寧,或身如針刺為傷暑。腹痛水瀉或惡心有痰為冒暑。有傷暑,邪舍于榮衛(wèi),至秋涼后遇風寒,閉固不出,發(fā)而為瘧。有傷暑而即病者,則以暑劑。雖為霍亂吐瀉之證作,亦只治暑為本,以人參、白虎、六和等湯之類是也。

    陳無擇云∶暑熱自病歸心,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運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 ,入腎則消渴。雖有五臟之殊,大抵審虛實加減補益,兼以清解二法,為治則同也。

    脈虛,自汗,身熱,背寒,面垢,煩渴,手足微冷,體重是也。

    潔古老云∶靜而得之為中暑,亦深堂避暑得之之意同。其病多頭痛惡寒,身體拘急,肢節(jié)疼痛而煩,肌膚大熱而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通越故也,以大順散主之。動而得之為中熱,則是農(nóng)夫行人于日中勞役太過而得之者,其病必苦頭痛,發(fā)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或大瀉,無力以動者是也,以白虎湯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