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大凡治瘧之法.宜先緩而后急.治痢之法.宜先急而后緩.何哉.瘧之始發(fā)也.其勢猛悍.而遽欲以止之.則邪不伏而反熾.使及其既衰.即須急以培焉.除邪養(yǎng)正.乃不至于遷延.所謂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一法也.痢之始作也.其來彌漫.而不急以奪之.則浸淫而潰決.即當(dāng)其少緩.尤須有以調(diào)焉.邪盡氣和.庶不成乎休息.所謂及鋒而用.善刀而藏.此又一法也.蓋痢古稱滯下.又名腸 .分明指濕熱傷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陽.蘊釀而成.丙火自焚.庚金受囚.化物傳道之令俱廢.膿血稠粘.后重逼迫.滯而不舒也.仲景用大黃湯滌之.取其滋潤輕快.一洗而空.誠妙法也.特恐元氣有不勝耳.河間芍藥湯.用芩連清火.歸芍調(diào)血.木香檳榔.理氣止痛.甘草和中.或加肉桂為引.所云調(diào)血則便血自愈.理氣則后重自除.無論赤白.皆當(dāng)遵此為法.若夫虛寒一癥.腹痛頻迸.下積純白.或時兼赤.滑而不禁.脈微弱而畏寒.則人參附子理中湯.必不可少.至于久?。獨馑v.下痢不止.肢體浮腫.脈來虛微.補中益氣.倍參加桂附肉果粟殼.又豈容須臾緩哉.更有下多亡陰.大腸不行收令.虛坐弩責(zé).則于升提中.兼以滋陰為主.迨食積宜消.感寒宜發(fā).暑濕宜清.又在臨癥變通.難以執(zhí)一見也.
【治驗】
一徐太夫人六旬患?。淇诓皇常_胃等藥轉(zhuǎn)劇.六脈虛數(shù).余以人參二錢.黃連一錢.連進四五次.遂能食而痢止.
一人年五旬.向有冷積痛.一日患?。跗鸨慊路e純白.診其脈微細(xì).余即以人參理中湯.連進而愈.此不可以常格拘也.
一儒者場后患痢.醫(yī)與解表消導(dǎo)清熱罔效.余切其脈軟弱.兩尺倍甚.以八味湯四劑漸減.后以人參調(diào)理.蓋痢未有不傷腎.況年少不禁者乎.
芍藥湯
芍藥(一錢半) 當(dāng)歸 黃連 黃芩(各八分) 炙甘草(三分) 檳榔(一錢) 木香(五分)
水煎服.痛不止或加桂五分.痢不減漸加大黃.
真人養(yǎng)臟湯治虛寒痢疾.久而不愈.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一錢半,土炒) 當(dāng)歸(一錢) 白芍藥(一錢半) 木香(八分) 炙甘草(三分) 肉桂(八分) 肉果(面裹煨) 粟殼(醋炙) 訶子肉(面煨各一錢)
水煎服.
濃樸湯治飲食停滯下積者.
濃樸(一錢姜制) 枳實(一錢麩炒) 萊菔子(一錢焙研) 木香(五分) 黃芩(一錢) 廣皮(一錢) 山楂(一錢半) 豆豉(一錢) 炙甘草(三分) 柴胡(七分) 檳榔(一錢)
加砂仁末七分.姜一片.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