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放射診斷學》 二、縱隔

    縱隔位于兩肺之間,上界胸廓入口,下界橫膈,前界胸骨,后界胸椎。它包含心臟、大血管、氣管、主支氣管、食管、胸腺、淋巴組織、神經(jīng)及脂肪等和組織。除氣管及支氣管可以分辯外,其余結構間無明顯對比,只能觀察其與肺部鄰接的輪廓。

    縱隔的分區(qū)在判斷縱隔腫塊的來源和性質上有重要意義??v隔的分區(qū)有幾種,我們采用九分區(qū)法,即在側位胸片上,將縱隔按縱的和橫的方向劃兩條線,各分為三個部分共計分為九個區(qū)??v的方向分區(qū):①前縱隔:系胸骨后緣與氣管、升主動脈和心臟前緣的間隙,為較透光的倒置狹長的三角形,其中主要有胸腺和前縱隔淋巴結。②中縱隔:相當于心臟、主動脈弓、氣管和肺門所占據(jù)的范圍。③后縱隔障:食管前緣以后內含食管,降主動脈,胸導管、靜脈、交感神經(jīng)及淋巴結等。橫的方向劃為自胸骨柄、體交界入至第四胸椎體下緣劃水平線,其上為上縱隔,該線以下至肺門下緣水平線之間為中縱隔,其下方至橫膈之間為下縱隔。(圖3-2)

    正??v隔的寬度受體位和呼吸的影響,臥位及呼氣時,縱隔寬而短。立位及吸氣時,縱隔窄而長,尤以小兒為顯著。嬰幼兒的胸腺可致縱隔向一側或兩側增寬,呈弧形或帆形影。

    縱隔分區(qū)

    圖3-2 縱隔分區(qū)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現(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