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雞鳴散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雞鳴散處方

    大黃30克(酒蒸)杏仁3~7粒(去皮、尖)

    制法

    上研細。

    功能主治

    治跌打損傷,血瘀凝積,氣絕欲死,或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

    用法用量

    用酒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津,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朱氏集驗方》卷一:雞鳴散處方

    檳榔7枚 陳皮 木瓜各30克 吳茱萸6克 桔梗15克 生姜(和皮)15克 紫蘇莖葉9克

    功能主治

    行氣降濁,化濕通絡。治濕腳氣。足脛腫重無力,行動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則胸悶泛惡。

    用法用量

    上藥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750毫升,慢火煎至375毫升,去滓,用水500毫升,煎滓,取200毫升。兩次煎汁相和,安頓床頭,次日五更分二三次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溫亦得。服了用餅餌壓下。如服不盡,留次日漸漸吃亦可。服此藥至天明,大便當下一碗許黑糞永,即是原腎家感寒濕毒氣下來。至早飯前后,痛住腫消。等藥力過,方吃食物。

    備注

    方中檳榔質重下達,行氣逐濕為君;木瓜化濕通絡,陳皮理氣燥濕為臣;紫蘇葉、桔梗宣通氣機,吳萸、生姜溫散寒邪并為佐。諸藥合用,共奏行氣降濁,化濕通絡之功。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三:雞鳴散處方

    大黃(酒蒸)30克 桃仁7粒(去皮、尖)當歸尾15克

    功能主治

    治跌打損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大便秘結者。

    用法用量

    上藥為末,用酒250毫升煎,去滓,五更雞鳴時服,取下惡血即愈。若氣絕不能言,急以小便灌之即蘇。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三《傷科方書》:雞鳴散處方

    生地2錢,大黃3錢,杏仁(去衣)1錢,當歸(酒洗)1錢5分。

    功能主治

    跌打瘀血攻心,脈絕欲死。

    用法用量

    用生水、酒煎服。

    摘錄《傷科方書》《圣濟總錄》卷一二六:雞鳴散處方

    牽牛子末1兩,胡粉1錢,大黃(蒸末)2錢,樸消(煉成粉)3錢。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氣疬疼痛及熱毒結核,或多煩悶,熱而不寒者。

    用法用量

    雞鳴時,以井華水調服3錢匕,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六《三因》卷九:雞鳴散處方

    大黃1兩(酒蒸),杏仁3-7粒(去皮尖)。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利去瘀血,推陳致新。主跌撲損傷,血瘀停積脅內,日久作痛。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有紅花一分,當歸二錢。

    摘錄《三因》卷九《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九引《三因》:雞鳴散處方

    大黃(酒蒸)5錢,當歸尾3錢,桃仁2-7粒(研)。

    制法

    上銼,作一帖。

    功能主治

    推陳致新。主金刃傷,打撲傷,血瘀凝積,煩悶欲絕。

    用法用量

    酒煎,雞鳴時服。次日下瘀血即愈。

    摘錄《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九引《三因》《準繩·幼科》卷五:雞鳴散處方

    炒術、當歸、川芎、甘草、大力子、茯苓、木通、桔梗、蟬蛻、升麻、橘紅、山楂、紅花。

    功能主治

    使痘毒自表外出。主男女發(fā)熱3-5日,或痘末形成,痘形隱隱,或才形于外而不能快利,或煩躁譫語,或腹疼嘔吐,或痰喘惡渴。

    用法用量

    上用酒炒,加燈草、生姜,煎服,臨服入雄雞血,酒亦妙。

    摘錄《準繩·幼科》卷五《普濟方》卷三○九:雞鳴散處方

    當歸須5錢,赤芍藥5錢,大黃5錢,降真、蘇木、甘草各少許。

    功能主治

    內外顛傷損骨。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2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或加小便。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宋·《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雞鳴散組成

    檳榔七枚(約30克)、陳皮一兩(30克)、木瓜一兩(30克)、吳茱萸二錢(6克)、桔梗半兩(15克)、和皮生姜半兩(15克)、紫蘇莖葉三錢(9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亦可改用飲片水煎服。

    功效

    行氣降濁,宣化寒濕。

    主治

    主治濕腳氣,癥見足脛腫重無力,行動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則胸悶泛惡,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無力。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膝關節(jié)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寧腿綜合征、功能性水腫等病癥。

    1.慢性膝關節(jié)炎:采用雞鳴散化裁治療慢性膝關節(jié)炎42例,與雙氯芬酸鈉治療22例作對照。療程為3周。以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膝關節(jié)活動正常,半年無復發(fā)為治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3.33%,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藥信息》2006年第4期)

    2.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采用加味雞鳴散治療隉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與地高辛、和尿劑治療20例作對照,療程7日。以用藥后心功能改善Ⅱ級以上,心室率維持在每分鐘60~80次,水腫完全消失為顯效標準。結果:在改善心功能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90%;在降低心率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85%;在改善水腫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85%。(《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年第9期)

    3.不寧腿綜合征:采用雞鳴散加味治療不寧腿綜合征30例。 10劑為1個療程,連服1~2個療程。以癥狀完全消失,3個月內未復發(fā)為治愈標準。結果:總有效率93.3%。(《山東中醫(yī)雜志》1999年第12期)

    4.功能性水腫:雞鳴散(免煎顆粒)治療功能性水腫62例,每曰1劑,臨睡前開水沖藥,攪勻,靜置放涼,于第2日晨起5時左右,涼藥頓服。并囑治療期間停用任何有利尿作用的西藥。以水腫全部消退,其他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為治愈標準。結果:治愈率96.8%。(《江蘇中醫(yī)藥》2006年第9期)

    方解

    雞鳴散組方以“著者行之”為原則,方中檳榔,行氣逐濕;木瓜化濕通絡,陳皮理氣燥濕;紫蘇葉、桔梗宣通氣機;吳萸、生姜溫散寒邪;諸藥合用,開上、導下、疏中、溫宣,共奏行氣降濁,化濕通絡之功。“雞鳴”是指服藥時間,五更雞鳴乃陽升之時,取陽升則陰降之意,規(guī)定服藥時間之意主要是取其空腹服藥易于發(fā)揮,可使寒濕之邪隨陽氣升發(fā)而散。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脊髓亞急性聯(lián)合變性、痛風關節(jié)炎、肝硬化腹水、帶狀皰疹、濕腳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五更瀉、脊柱骨折早期便秘、腎病水腫、寒濕性蕁麻疹、皮肌炎、絲蟲病、流火、卵巢囊腫、病毒性肝炎等證屬寒濕氣滯的病癥。實驗研究表明,雞鳴散具有良好的抗炎鎮(zhèn)痛、抗凝血、利尿等藥理作用,并呈晝夜節(jié)律性。

    方歌

    (一)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姜,瓜橘檳榔煎冷服,腳氣浮腫效果良。

    (二)雞鳴散是準繩方,蘇葉吳萸桔梗姜,瓜橘檳榔晨冷服,腳氣浮腫效非常。

    摘錄宋·《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故屋東壁土1升(碎),皂莢3挺(各長1尺2寸)。制法搗土為散。功能主治肛門滯出。用法用量挹粉肛頭出處,取皂莢炙暖更遞熨,取入則止。摘錄《千金》卷二十四......
  • 處方陳壁土。功能主治脫肛。痢時用力太努,肛門墜下。用法用量河水煎,候脫肛熏洗,以五倍子末摻之。摘錄《幼科金針》卷下......
  • 處方壁宮1枚(去頭腳尾,面裹煨熟),熊膽1錢(研入),麝香半錢(細研),黃連1錢(去須)。制法上為末,蟾酥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兒一切疳。心腹虛脹,愛食泥土,四肢壯熱。用法用量每眼5丸,研豬肝汁送下。摘錄《圣惠》卷八十六......
  • 處方銀朱、靈磁石各等分(為末),壁釘蟲6-7枚(潮濕處取,狀如海獅,紫黃色,瘦而光滑,雨后多著墻上,連殼搗爛)。制法上和勻,陰干為末。功能主治諸疔。用法用量每用荔枝肉少許,搗爛和藥,貼患處,膏蓋。立時止痛,疔即拔出。摘錄《衛(wèi)生鴻寶》卷二......
  • 處方壁蟢窠7個(內有子者),老壁蟢2個(以發(fā)扎好),白礬7分(熔化)。制法將扎好之壁蟢入熔礬中粘足,燈火炙透,為末。功能主治熱癥喉痛。用法用量吹喉。摘錄《外科全生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