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夫肺者主氣,因產(chǎn)后血虛,肺經(jīng)一感微邪便成咳嗽?;蝻L、或熱、或寒、或濕,皆令人咳嗽也。若產(chǎn)后吃鹽太早而咳嗽者,難治。
產(chǎn)后血氣不通,咳嗽者何?答曰∶產(chǎn)后咳嗽,多因食熱面壅納,或熱病,或有氣塊。發(fā)時充心痛,氣急咳嗽,四肢寒熱,心悶口干,或時煩躁,睡夢驚悸,氣虛,肢體無力。宜服《局方》真黑神散、五積散加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