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蘇頭

    《中藥大辭典》:蘇頭拼音注音Sū Tóu別名

    紫蘇兜(《四川中藥志》)。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白蘇根及近根的老莖。秋季采收,將紫蘇或白蘇全株拔起,切取根頭,抖凈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四川、湖南、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及"白蘇子"條。

    性狀

    干燥的根頭,上有須根,但末端多已折斷,地上莖稈長約3~5厘米,自切口的斷面可見白色髓心。有紫蘇香氣;但不甚濃。以莖老、頭大、須根少、氣香者為佳。

    炮制

    以水潤軟后,切片,曬干。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肺、脾二經(jīng)。"

    性味

    《滇南本草》:"味辛,性溫,無毒。"

    注意

    《四川中藥志》:"體虛無外感者忌用。"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洗瘡,去風(fēng)。"

    ②《四川中藥志》:"除風(fēng)散寒,祛痰降氣。治咳逆上氣,胸膈痰飲,頭暈身痛及鼻塞流涕。"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蘇頭拼音注音Sū Tóu別名

    紫蘇兜、紫蘇頭、紫蘇根

    英文名Perilla root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野紫蘇和白蘇的根及近根的老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Crispa (Thunb.) Hand.- Mazz., P.frutescens (L.) Britt. Var. Acuta (Thunb.) Kudo, P. Frutescens (L.) Britt.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將紫蘇或白蘇拔起,切取根頭,抖凈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路旁、村邊或荒地,亦有栽培。

    2.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臺灣等地。

    2.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藥材產(chǎn)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紫蘇葉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jié)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xì)油腺點;側(cè)脈7-8對,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cè)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zhì);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jié)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nèi)有毛環(huán),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wǎng)紋,果萼長約10mm?;ㄆ?-8月,果期7-9月。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qū)別在于: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ㄆ?-8月,果期7-9月。

    2.白蘇,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氣,高0.5-1.5m,莖綠色,圓角四棱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細(xì)長白毛。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圓形,長3一9.5cm,寬2-8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危吘売写咒忼X,兩面均綠色而具毛,下面稍蒼淡且有腺點;葉柄長10-45mm,密被白毛??偁罨ㄐ蛞干绊斏话研?,先端急尖或尾狀;萼鐘狀,具5齒和10條脈紋,分2唇,外面有毛及腺點,內(nèi)面喉部有長柔毛1圈;花冠白色,管狀,2唇形,外面有毛,內(nèi)面中部有毛1圈,上唇2淺裂,裂片較寬,先端略凹,下唇3裂,兩側(cè)的裂片半圓形,中裂片橫橢圓形,向下折屈;雄蕊4,2強,稍伸出,花絲無毛,花粉囊2室;子房4裂,花柱無毛,稍伸出,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或灰白色,倒卵形,長約2mm,徑約1.7mm?;ㄆ?-9月。果期9-10月。

    炮制

    以水潤軟后,切片,曬干。

    歸經(jīng)

    歸肺;脾經(jīng)

    性味

    味辛;性溫

    注意

    《四川中藥志》:體虛無外感者忌用。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散寒;降氣祛痰;和中安胎。主頭暈;身痛;鼻塞流涕;咳逆上氣;胸隔飲;胸悶肋痛;腹痛泄瀉;妊娠嘔吐;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煎湯洗。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洗瘡,去風(fēng)。

    2.《四川中藥志》:除風(fēng)散寒,祛痰降氣。治咳逆上氣,胸膈痰飲,頭暈身痛及鼻塞流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花映山紅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照山白(《華北經(jīng)濟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別名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東天目]、山梅花來源虎耳草科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寧夏。性味苦,平。......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
  • 別名米念巴、白花樹、翠容葉來源亞麻科白花柴Tirpitzia ovoidea Chun et How,以枝、莖、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舒筋活絡(luò)。跌打損傷,骨折:鮮葉搗爛加酒炒熱外敷。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風(fēng)......
  • 別名雞血藤[廣西]、鯉魚藤、大藍(lán)布麻來源豆科油麻藤屬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補血,通經(jīng)絡(luò),強筋骨。用于貧血,白細(xì)胞減少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