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蘇木藍

    《全國中草藥匯編》:蘇木藍拼音注音Sū Mù Lán別名

    山豆根[貴州]、木藍叉

    來源

    為豆科木藍屬植物蘇木藍Indigofera carlesii Craib,以入藥。秋季挖根,洗凈曬干或先除去心部再曬干備用。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止咳,止血,斂汗。用于咳嗽,自汗;外用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研粉撒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蘇木藍拼音注音Sū Mù Lán別名

    山豆根(《貴州草藥》),木藍叉(《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豆科植物蘇木藍。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叢林中。分布江蘇、安徽、河南、山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矮灌木,高30~50厘米。莖直立有棱,灰綠色。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通常為7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2~4厘米,寬1.2~2.8厘米,上面青綠色,下面灰綠色,先端鈍圓,具小尖針,基部圓鈍或闊楔形,兩面均緊貼白毛??偁罨ㄐ蛞干L10~20厘米;花大,長1~1.5厘米,粉紅色到紫色;萼杯狀,萼齒三角形,背面有毛;花藥兩端有毛。莢果圓柱形,長4.5厘米?;ㄆ?月。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補虛。

    復(fù)方

    ①治喉癢咳嗽:山豆根三錢,一朵云一錢,煎水服。

    ②治虛汗:山豆根五錢,燉肉吃。(性味以下出《貴州草藥》)

    ③治外傷出血:蘇木藍根研末外敷。(《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蘇木藍拼音注音Sū Mù Lán別名

    山豆根、木藍叉。

    英文名Root of Carles Indigo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蘇木藍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ndigofera carlesii Craib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路旁及丘陵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

    原形態(tài)

    蘇木藍 灌木,高達1.5m。莖直立,幼枝疏被白色丁字毛。葉互生,葉柄長1.5-3.5cm;托葉線狀披針形,長0.7-1cm,早落;奇致羽狀復(fù)葉長7-20cm;小葉3-9(-13)片,堅紙質(zhì),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cm,寬1-3cm,先端鈍圓,基部圓鈍或闊楔形,兩面密被白色丁字毛??偁罨ㄐ蜷L10-20cm,總花梗長約1.5cm;苞片卵形,長2-4mm,早落;花萼杯狀,長4-4.5mm,外被白色丁字毛,萼齒披針形;蝶形花,花冠粉紅色或玫瑰紅色,旗瓣近橢圓形,長1.3-1.5(-1.8)cm,寬7-9mm,先端圓形,翼瓣長1.3cm,邊緣有睫毛,龍骨瓣與翼瓣等長,距長約1.5mm;雄蕊10,二體,花藥卵形。兩端有髯毛;子房無毛。莢果線狀圓柱形,長4-6cm,果瓣開裂后旋卷,內(nèi)果皮具紫色斑點?;ㄆ?-6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頭部略膨大,有3-5分枝和須根,多彎曲。長15-45cm,直徑0.2-0.8cm,表面灰褐色,有細密縱皺紋和凸起的點狀或橫長皮孔,有的可見栓皮脫落,脫落處類白色或淺棕褐色。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纖維狀,皮部淺棕褐色,木都類白色,有放射狀紋理。氣徽,味徽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由10余列細胞組成。韌皮部較寬廣,韌皮纖維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成群,非木化或微木化;韌皮射線較平直。形成層2-4列細胞,木質(zhì)部約占橫切面的1/2,近形成層處導(dǎo)管較多,木纖維常數(shù)十個成群。薄壁細胞中含淀粉粒與草酸鈣簇晶。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肺;斂汗;止血。主咳嗽;自汗;外用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粉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吹火筒拼音注音Chuī Huǒ Tǒnɡ別名尖葉繡球菊、狹葉繡球菊來源薔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acuminata Franch.,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云......
  • 《中藥大辭典》:吹風散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Sàn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出處《文山中草藥》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冷飯?zhí)俚奶倩蚋?。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
  • 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Ténɡ別名構(gòu)芭、雙飛蝴蝶、牛奶藤。來源藥材基源:為茶茱萸科植物小果微花藤的根及莖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Erythrostaphyle vitigine......
  • 《全國中草藥匯編》:唇香草別名小葉薄荷來源唇形科唇香草Ziziphora clinopodioides Lam.,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新疆。功能主治主治高血壓,冠心病。用法用量全株2~3錢,水煎服,或開水泡當茶飲,或制成酊劑內(nèi)服。摘錄《全國......
  • 《中藥大辭典》:垂絲衛(wèi)矛拼音注音Chuí Sī Wèi Máo別名球果衛(wèi)矛、五棱子(《浙江天目山藥植志》),青皮樹(《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小米飯、暖木(《中國經(jīng)濟植物志》)。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垂絲衛(wèi)矛的莖皮或根。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