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心之臭焦,肝之臭臊,脾之臭香,肺之臭腥,腎之臭腐,然且臭皆屬于心,故曰臭從火化也。痘至靨時才臭者,此痘成熟之時,邪從自內而出也,為吉。若養(yǎng)漿之時即臭者,此毒火敗壞之氣,積于中而見于外也,為兇。至若瘙癢而抓破潰爛,在腫灌之時,其臭臊者,肝火盛也,死。其臭焦者,心火盛也;其臭腥者,肺火盛也,并危。其臭腐者,腎火旺也?;蚋恢畾庹?,皆死不治,惟臭香者,脾也,水谷之府,無所不受,故為吉論,尤宜以能食,不食兼諸候驗之。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心之臭焦,肝之臭臊,脾之臭香,肺之臭腥,腎之臭腐,然且臭皆屬于心,故曰臭從火化也。痘至靨時才臭者,此痘成熟之時,邪從自內而出也,為吉。若養(yǎng)漿之時即臭者,此毒火敗壞之氣,積于中而見于外也,為兇。至若瘙癢而抓破潰爛,在腫灌之時,其臭臊者,肝火盛也,死。其臭焦者,心火盛也;其臭腥者,肺火盛也,并危。其臭腐者,腎火旺也?;蚋恢畾庹?,皆死不治,惟臭香者,脾也,水谷之府,無所不受,故為吉論,尤宜以能食,不食兼諸候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