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毛刺果藤

    拼音注音Máo Cì Guǒ Ténɡ別名

    野枇杷藤、粗毛刺果藤。

    英文名root of Pilous Buttneria出處

    始載于《廣東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粗毛刺果藤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yttneria pilosa Roxb.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50-1000m的雜木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

    原形態(tài)

    粗毛刺果藤 木質(zhì)纏繞藤本。小枝干時(shí)深褐色,初被星狀毛,后幾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15cm,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mm,早落;葉片圓形或心形,長14-24cm,寬13-21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xì)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下面尤多,基生脈7條。聚傘花序排成傘房狀,腋生,具少數(shù)花;花梗柔弱,長約2.5mm;萼片5,長3,外面有毛,內(nèi)面無毛;花瓣5片,凹陷,4裂,裂片鈍;具藥的雄蕊5,與花瓣對(duì)生,退化雄蕊5,下面連合,長約1.5cm;子房圓球形,有乳頭狀突起。蒴果圓球形,黃色而略帶紅色,密被有分枝的錐尖狀軟刺,直徑約2cm,刺長4-6mm。種子卵形,長5mm,黃色并具褐色斑點(diǎn)。

    性狀

    性狀鑒別 莖藤圓柱形,小枝深褐色,被星狀毛,或無毛。葉圓形或心形,長14-24cm,寬13-21cm,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有基生脈7條,邊緣有粗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尤以背面為多。葉柄長12-15cm,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mm,早落。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味微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主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莖、葉:用于風(fēng)濕病。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夏拼音注音Bàn Xià別名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英文名RHIZOMA PINELLIAE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塊莖。夏、秋......
  • 拼音注音Bàn Xià Qǔ出處《韓氏醫(yī)通》來源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劑。性狀本品成長方形塊狀,長約3.5厘米,寬約2厘米,厚約1厘米。質(zhì)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性味《飲片新參》:“苦辛,平?!白⒁狻讹嬈聟ⅰ罚骸皟?nèi)熱煩渴者......
  • 《中藥大辭典》:半截葉拼音注音Bàn Jié Yè別名鍋鏟葉、金邊蓮(《云南中草藥選》),半節(jié)葉、半節(jié)觀音(《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牙喃壩(傣名)。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西番蓮科植物鐮葉西番蓮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邊......
  •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別名搜山虎、虎爪搜山虎、箐雞尾、野蕨菜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扇蕨屬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er)Christ,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去毛,曬干。性味甘、微苦、澀,涼......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拉子別名見風(fēng)干來源榛科鵝耳櫪屬植物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ume.,以果穗入藥。秋季采,曬干。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脹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用法用量3~5錢。備注(1)華鵝耳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