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主汗吐下后,心煩不得眠,心中懊 。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水四升,先煎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經(jīng)》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治傷寒之妙,雖有變通,終不越此數(shù)法也。邪氣自表傳里,留于胸中為邪,在高分則可吐之,所吐之癥,亦自不同。如不經(jīng)汗下,邪氣蘊郁于膈,謂之膈實,應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氣乘虛留于胸中,謂之虛煩,應以梔子豉湯吐之?!督?jīng)》曰∶酸苦涌泄為陰,是以梔子為君,煩為熱勝,涌熱者,必以苦勝,熱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為臣也。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主汗吐下后,心煩不得眠,心中懊 。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水四升,先煎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經(jīng)》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治傷寒之妙,雖有變通,終不越此數(shù)法也。邪氣自表傳里,留于胸中為邪,在高分則可吐之,所吐之癥,亦自不同。如不經(jīng)汗下,邪氣蘊郁于膈,謂之膈實,應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氣乘虛留于胸中,謂之虛煩,應以梔子豉湯吐之?!督?jīng)》曰∶酸苦涌泄為陰,是以梔子為君,煩為熱勝,涌熱者,必以苦勝,熱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為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