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歸氣,故虛實同焉。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脈氣。形,身形。)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則病。(營氣之道,內(nèi)谷為實,谷入于胃,氣傳于肺,精者,上行經(jīng)遂,故谷氣虛實,古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為病也。)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則病,(脈者,血之府,故虛實同,反不相應,則為病也。)如何而反?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虛為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為反也?!都滓医?jīng)》云∶氣盛身熱,氣虛身熱,此為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谷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胃氣外散,肺并之也。)臟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經(jīng)脈行氣絡脈受血,經(jīng)氣入絡,絡受經(jīng)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傷,謂觸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虛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