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妊婦懷胎至七八個(gè)月,忽然兒啼腹中,腰間隱隱作痛,人以為胎熱之過(guò)也,誰(shuí)知是氣虛之故乎!治宜大補(bǔ)其氣,方用
扶氣止啼湯。
人參(一兩)黃(一兩,生用)麥冬(一兩,去心)當(dāng)歸(五錢(qián),酒洗)橘紅(五分)甘草(一錢(qián))花粉(一錢(qián))水煎服。一劑而啼即止,二劑不再啼。此方用人參、黃、麥冬以補(bǔ)肺氣,使肺氣旺,則胞胎之氣亦旺,胞胎之氣旺,則胞中之子氣有不隨母之氣以為呼吸者,未之有也。
眉批∶
黃用嫩黃,不可用箭,箭系北口外苜蓿根。
歌括∶
妊婦懷胎七八月,忽然兒在腹中鳴。
腰間隱隱常作痛,母氣虛甚此病生。
扶氣止啼人參烹,黃當(dāng)歸麥門(mén)冬。
橘紅甘草天花粉,肺氣健旺子無(w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