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血為一身之液,有血?jiǎng)t筋骨臟腑皆得其灌溉而成,無(wú)血?jiǎng)t內(nèi)失所養(yǎng),形容無(wú)不枯槁。小兒失血之證,陽(yáng)盛乘陰,則血為熱迫,故犯氣分而妄行,不得歸入經(jīng)脈也。若血病傷及于腑者,則血滲入腸胃之濁道,上行于咽,出而為吐為衄,下從二便而出,為便為溺也。若血病傷及于臟者,則溢出于胸中之清道,上從喉出,而兼咳嗽,下從精竅而出,為溺血也。夫血藏于臟內(nèi),行于脈中,流于軀殼之內(nèi),不可得而見(jiàn)也,非損傷不能為病,故損之原因有三。
一曰。熱傷陽(yáng)絡(luò),腑病也。熱傷陰絡(luò),臟病也。宜以清熱為主。
二曰努傷,宜以破逐為主。
三曰勞傷,宜以理?yè)p為主。
治血須先明此三大原因,始不至誤治小兒之失血證。循其名而核其實(shí),因作血解。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zhǎng)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血為一身之液,有血?jiǎng)t筋骨臟腑皆得其灌溉而成,無(wú)血?jiǎng)t內(nèi)失所養(yǎng),形容無(wú)不枯槁。小兒失血之證,陽(yáng)盛乘陰,則血為熱迫,故犯氣分而妄行,不得歸入經(jīng)脈也。若血病傷及于腑者,則血滲入腸胃之濁道,上行于咽,出而為吐為衄,下從二便而出,為便為溺也。若血病傷及于臟者,則溢出于胸中之清道,上從喉出,而兼咳嗽,下從精竅而出,為溺血也。夫血藏于臟內(nèi),行于脈中,流于軀殼之內(nèi),不可得而見(jiàn)也,非損傷不能為病,故損之原因有三。
一曰。熱傷陽(yáng)絡(luò),腑病也。熱傷陰絡(luò),臟病也。宜以清熱為主。
二曰努傷,宜以破逐為主。
三曰勞傷,宜以理?yè)p為主。
治血須先明此三大原因,始不至誤治小兒之失血證。循其名而核其實(shí),因作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