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露圓

    來源

    依林巢先生方,天寶七年內(nèi)王元覽進。

    處方

    生干地黃(焙)、貝母(去心)、紫菀(洗.去苗.焙)、柴胡(去蘆.焙)、干姜(炮)、桂心(不見火)、人參(洗.去蘆.切.焙)、防風(fēng)(去蘆.焙)、枳殼(湯浸.去瓤.麩炒)、蜀椒(去目.炒出汗)、桔梗(洗.去蘆.焙)、吳茱萸(湯浸七遍)、甘草(炙)、川芎(洗.去蘆.焙)、菖蒲(米泔浸一宿)、白茯苓(去黑皮.焙)、厚樸(去粗皮.姜汁制)、鱉甲(米醋炙黃)、甘松(凈洗),各一兩。草烏頭(炮)、黃連(洗.焙),各二兩。

    巴豆(去心、膜,用醋煮三十沸,焙干,取一兩,不去油,煮時須親自數(shù)三十沸,便傾出焙干,若沸過則藥無力。一方用甘遂)

    炮制

    上為細末,以面糊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腹內(nèi)積聚癥塊,久患大如杯及黃瘦宿水,朝暮咳嗽,積年冷氣,時復(fù)腹下盤痛絞結(jié),沖心及兩脅,徹背連心,痛氣不息,氣繞臍下,狀如蟲咬不可忍。

    又治十種水氣,反胃吐食嘔逆,飲食多噎,五般痔俈,氣走注風(fēng),有似蟲行,手足煩熱,夜臥不安,睡語無度。

    又治小兒驚疳,婦人五邪,夢與鬼交,沉重不思飲食,昏昏如夢,不曉人事,欲死俱多,或歌或哭不定,月候不調(diào),心中如狂,身體羸瘦,莫辨其狀。

    但服此藥,萬無失一,是病皆療,更不細述。

    用法用量

    每服五圓,小兒兩圓。

    心中痰患,姜湯下。

    心痛酸,石榴皮湯下。

    口瘡,蜜湯下。

    頭痛,石膏湯蔥茶下。

    一切脾氣,橘皮湯下,水瀉、氣瀉,煮陳皮飲下。

    赤痢,甘草湯下。

    白痢,干姜湯下。

    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

    胸膈噎悶,通草湯下。

    婦人血氣,當(dāng)歸酒下,如不飲酒,當(dāng)歸煎湯下亦得。

    疝氣、嵐氣、小腸氣及下墜,附子湯下。

    常服及應(yīng)急諸般疾患,只米飲、茶、酒、熟水任下。

    傷冷腹痛,酒食所傷,酒疸、黃疸,結(jié)氣痞塞,鶴膝,并用鹽湯、鹽酒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熟艾2兩,好醋2升,熟銅末1分,楸根白皮1兩半(無根,葉亦得),蕤仁1兩,黃連(去須)1兩,石鹽1兩。制法上藥研6味為末,放于醋中,煎取3合,去滓收汁于熟銅器中,入鯉魚膽、烏雞膽各1分,和勻,即以槐木去皮,闊3指,長1尺,向日中研藥,勿......
  • 處方艾葉2兩,醋1斤。制法上將艾葉同醋于銀鍋內(nèi)同煎數(shù)沸,濾去滓,慢火再熬成膏。功能主治頭面風(fēng)熱,小瘡多癢少痛,黃汁出。用法用量每用薄攤在衫紙上,貼患處,日1-2次。摘錄《御藥院方》卷十......
  • 處方艾,茯苓末1錢。功能主治別處無汗,獨心孔1片有汗者。用法用量以艾煎湯,調(diào)茯苓末服。各家論述此是心火自旺,膈有停飲,火熱蒸其濕飲,故令此處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養(yǎng)心,淡能滲濕;艾葉香而澀,香能利氣,澀能固津。摘錄《醫(yī)方考》卷四......
  • 處方熟艾10兩(用糯米1升煎成粥,澆在艾上,用手拌令勻,于日中曬干),附子(炮,去皮臍)2兩,生硫黃(別研極細)2兩,干姜10兩(炮)。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去邪養(yǎng)正,補真益脾。主髓冷血虛,腰疼腳弱,及傷冷心腹疼痛,霍......
  • 處方藏瓜姜糟60錢,熟地黃60錢,生姜(擦)12錢,艾15錢。制法置擂盆內(nèi),研爛為泥。功能主治打撲筋攣,骨閃挫,及久年打撲痛。用法用量攤好厚紙上,再以紙覆其上,敷患處,燒鐵饅烙熨紙上。摘錄《中國接骨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