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備急千金要方》 反胃第四

    作者: 孫思邈。

    (脈二首 方十三首 灸法三首)

    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shè)言未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

    趺陽(yáng)脈浮而澀,浮即為虛,澀即傷脾,脾傷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為胃反。趺陽(yáng)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 澤瀉 甘草 桂心(各二兩) 橘皮 干姜(各三兩) 茯苓(四兩) 竹茹(五兩)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參 桂心 澤瀉(各二兩) 茯苓(四兩) 橘皮 甘草 黃 (各三兩) 大黃(一兩半)生姜(八兩) 半夏(一升) 麥冬(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黃。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兩。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訖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兩) 甘草 濃樸 茯苓 桂心 細(xì)辛 杏仁 竹皮(各二兩) 檳榔(十枚)

    前胡(八兩) 人參(一兩) 生姜(五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方有甘皮二兩。

    又方橘皮(三兩) 人參 白術(shù)(各二兩) 桂心(一兩) 川椒(一百二十枚) 薤白(一握?

    上六味 咀,以水二升漬一宿,納羊肚中縫合,以三升水煮,水盡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

    又反胃大驗(yàn)方∶

    前胡 生姜(各四兩) 橘皮(三兩) 阿膠(一兩) 大麻仁(五合) 桂心(三寸)甘草(五寸) 吳茱萸(四合) 大棗(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

    華佗治胃反為病,朝食暮吐,心下堅(jiān)如杯升,往來(lái)寒熱,吐逆不下食,此為關(guān)上寒所作,將成肺痿,治之之方∶

    真珠 丹砂 雄黃(各三兩) 樸硝(五兩) 干姜(十累)

    上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若小煩者,飲水自解,然無(wú)所忌。神良無(wú)比。(一方用桂心一兩。

    治胃反食即吐方

    搗粟米作面,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爛煮,納醋中,細(xì)細(xì)吞之,即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