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手鏡》 肺痿肺癰腸癰(二十二)

    作者: 朱丹溪

    脈數(shù)應(yīng)當(dāng)發(fā)熱而又惡寒,若有痛處,當(dāng)發(fā)其癰。

    脈數(shù)而虛,咳唾涎沫,為肺痿。

    脈數(shù)而實,或滑,咳而胸隱隱痛,為肺癰。

    脈緊而數(shù),膿為未成;緊去但數(shù),膿為已成。

    脈滑而數(shù),小腹堅滿,小便或澀,或汗或寒,為腸癰。

    設(shè)脈遲緊聚,為瘀血,下血則愈。

    設(shè)脈洪數(shù),膿為已成?;瑸閷?,數(shù)為熱,衛(wèi)數(shù)下降,榮滑上升,榮衛(wèi)相干,血為敗濁,甚者腹脹轉(zhuǎn)側(cè)聞水聲。

    肺痿熱在上焦,其病多涎唾,小便反難而數(shù),大便如豚腦,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上氣喘滿,或燥而渴,寸口脈數(shù)而虛,按之澀。

    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 人參(一兩) 姜(三片) 棗(三枚) 同煎。

    肺癰乃風(fēng)傷于衛(wèi),熱過于榮,血為凝滯,蓄熱癰肺,其病咳唾膿出,口燥胸中隱隱痛,喘滿不渴,唾沫腥臭,時時振寒,吐出米粥,寸口數(shù)而實,按之滑。

    小青龍湯治肺癰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腫瘍之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喘不得臥也。

    葶藶炒黃,研丸彈子大,水三升入棗先煎二升,入葶藶煎至一升,頓服之。

    先進(jìn)小青龍三服后,進(jìn)此。

    桔梗湯治咳胸滿,唾如米粥,當(dāng)吐膿血。

    甘草 桔梗 水煎。

    葦葉湯治咳有微熱煩,胸心甲錯,此治潰瘍之法也。

    葦葉(二升切) 薏苡仁(八兩) 栝蔞仁(八兩)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煎服。

    秘方栝蔞仁連穣一個煎服。

    腸癰乃濕熱所為也。

    薏苡仁(七分) 附(煨削) 敗醬(各二分) 散,治腸癰腹皮急,身甲錯,如脹,本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者是,水煎服之。

    大黃牡丹湯治腸癰未成膿,可下之。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芒硝(二兩) 瓜子(一升) 桃仁(五十個) 水煎頓服。

    云母膏有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脈滑數(shù),腹皮急,脈當(dāng)沉細(xì),今反滑數(shù),以此下之。

    云母膏丸梧桐大,百丸,阿膠烊入,酒下之,下膿血為度。

    囊癰乃濕熱下注也,濁氣流入滲道,因陰道虧,水道不利而然,膿盡自安。

    當(dāng)歸甘草防風(fēng)湯李方治便癰。

    桃仁承氣湯張方治便癰。

    便毒方胡蘆巴(末服) 又川楝灰(亦好。)

    乳癰奶房因濃味,濕熱之痰停蓄膈間,與滯乳相搏而成。

    又有怒氣激其滯乳而成。

    又兒口吹噓滯乳而成。

    蓋乳房為陽明所屬,乳頭為厥陰所經(jīng)。凡病皆陽明經(jīng)也,深者為巖,治宜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行汗血、散腫結(jié)。

    石膏( 清陽明) 青皮(疏厥陰) 樺皮(燒) 白芷 栝蔞皮(消腫) 甘草節(jié)(行血)蜂房 氣郁加臺芎、香附,葛根(引經(jīng))

    上姜酒飲。

    又方大黃 天花粉 川歸 甘草節(jié)(一兩) 栝蔞子 穿山甲(陳壁土炒各一兩半)

    酒丸。

    骨疽因濃味及酒后涉水后,寒攻,熱邪深入髀樞穴左右,痰積瘀血相搏而成附骨疽。

    蒼術(shù) 川柏 青皮(行) 虛加牛膝 姜汁(辛散) 甘草 發(fā)不動加麻黃 冬加桂 夏加芩

    防風(fēng)通圣去芒、黃,入生犀角末、浮萍末,治骨疽。

    附骨疽與白虎飛尸歷節(jié)皆相似

    歷節(jié)走注不定;白虎飛尸,按之亦能作膿;著骨而生附骨疽,痛,按之無益。

    內(nèi)疽因飲食之火、七情之火,相郁而發(fā),在腔子而向里,非十腸胃肓膜也,以其視之不見,故名之曰內(nèi),治宜四物加涼劑。

    師云∶有人性急味濃,左脅下一點痛,每服熱燥之藥,脈輕則弦,重則芤,知其痛處有膿,因作內(nèi)疽治。

    癭狀多著肩項,如堅硬不可移,名石癭。皮色不變,名內(nèi)癭。赤脈交絡(luò),名血癭。筋脈露結(jié),名筋癭。隨憂怒消長,名氣癭。

    瘤狀隨氣凝結(jié),有骨脂膿血肉

    口瘡焰硝 硼砂 含口不開,醋磨南星敷涌泉穴。

    飲酒入口糜導(dǎo)赤散 五苓散

    風(fēng)寒結(jié)絕陽氣,聲不出半夏(一兩) 草烏 桂(各一錢) 煎服。

    赤口瘡白礬(飛) 沒藥 乳香 銅綠 末摻。

    白口瘡雄黃 沒藥 乳香(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 末摻。

    唇緊燥裂生瘡青皮(燒灰) 豬脂調(diào)敷。夜臥頭垢亦可。

    口瘡?fù)?/strong>五倍子(一兩) 黃柏(蜜炙) 活石(各五錢) 銅綠末摻。

    又白薔薇根汁嗽之。

    有小兒口瘡不食以礬湯浸腳上半,頓寬;用蜜炙川黃柏(炒) 僵蠶同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腳足上生毒瘡蜜佗僧 黃連 俱末敷。

    又杜牛膝鹽KT 。

    又旱蓮草即墨汁草也,以鹽KT ,以桑白皮打細(xì)作餅蓋,干則易。

    又無名異,又黃柏末、龍骨末敷。

    陰瘡臘茶 五倍子(等分) 膩粉(少許) 同敷。

    又雄黃敷。

    手癡瘡皂角 輕粉 枯礬 黃連 黃柏

    沙瘡塌地藤(燒灰敷。)

    惡瘡霜后凋殘芭蕉葉干末,香油調(diào)敷,油紙掩。先洗,用忍冬藤、金絲草、蔥、椒煎。

    又松上白蟻、黃丹(各燒黑),香油調(diào)敷,外有油紙掩上,日易,后用龍骨為末,摻口上收肉。

    又黃丹、香油煎,入樸硝抹上。

    金絲瘡如繩線巨細(xì)不一,上下至心即死,可于瘡頭刺之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安。

    瘍家不治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