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麝香殼

    《中藥大辭典》:麝香殼拼音注音Shè Xiānɡ Ké別名

    臭子殼、麝殼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鹿科動(dòng)物香腺囊的外皮。將香腺囊對(duì)剖,取去麝香,剩下的外殼,干燥后即成。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四川、西藏、云南、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等地。

    性狀

    多順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連。厚約3~5毫米,起層,內(nèi)表面有一層棕紅色的薄膜,稱"油皮",中層稱"銀皮"。質(zhì)堅(jiān)韌,有濃厚的麝香氣味。以身干、個(gè)大、香氣濃厚者為佳。

    歸經(jīng)

    入脾經(jīng)。

    性味

    性溫,味辛,無毒。

    注意

    氣血虛者勿用。

    功能主治

    通關(guān)利竅,消腫解毒。治疔毒腫痛,癰疽久攔及瘡癤硬痛。銀皮:貼癰腫紅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散劑,5~8分。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入膏藥敷貼。

    復(fù)方

    ①治疔瘡紅腫:麝香殼、蒼耳蟲、冰片。共為末,麻油調(diào)涂。

    ②治癰疽久爛:麝香殼、花蕊石、龍骨、蛤粉、冰片、銀朱。共為末,外涂。

    ③治乳癰發(fā)背:麝香銀皮,和冰片外貼。

    ④治瘡癤硬痛:麝香殼、水莧菜、地膽、豬膽汁、赤芍、黃丹。共熬膏,貼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麝香殼拼音注音Shè Xiānɡ Ké別名

    臭子殼、麝殼

    英文名Musk exodermis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dòng)物原麝及同屬雄性動(dòng)物的香囊的外層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采收和儲(chǔ)藏:將香腺囊對(duì)剖,取去麝香,剩下的外殼,干燥虧即成。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多巖石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常獨(dú)居,多于晨昏活動(dòng)。食物為松樹、冷杉、雪松的嫩枝葉,地衣苔蘚,雜草及各種野果等。

    資源分布:1.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及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肅、云南、四川等地。

    3.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

    原形態(tài)

    1.林麝,林麝體長約75cm,體重約10kg。毛角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體身上一般無顯著肉桂黃或土黃點(diǎn)狀斑紋。耳背色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耳緣、耳端多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內(nèi)白色,眼的下部有兩條白色或黃白色毛帶延伸至頸和胸部。四枝前面似體肢為足跡和性。成年雄麝有1對(duì)上犬齒外露,稱為獠牙,腹下有1個(gè)能分泌麝香的腺體囊,開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無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于臀毛中。

    2.馬麝,體形較大,體長85-90cm,體重15kg左右。全身沙黃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較強(qiáng)。面、頰、額青灰色,眼上淡黃,眼下黃棕色。耳背端部及周緣黃棕色、耳內(nèi)周緣、耳基沙黃色或黃棕色。頸背有栗色塊斑,上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毛叢形成4-6個(gè)斑點(diǎn)排成兩行。頸下白色帶紋不顯,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雜而形成黃白區(qū)。腹面為土黃色或棕黃色。

    3.原麝,體長85cm左右,體重12kg左右。耳長直立,上部圓形,鼻端裸出無毛。雄性上犬齒發(fā)達(dá),露出唇外,向后彎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細(xì)長,后肢比前肢長,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狹長,側(cè)蹄長能及地面。尾短隱于臀毛內(nèi)。雄性臍部與陰囊之間有麝腺,成囊狀,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骨有二小口,前為麝香囊口,后為尿道口。通體為棕黃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頰灰褐色,兩頰有白毛形成的兩個(gè)白道直連頷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內(nèi)白色。從頸下兩則各有白毛延至腑下成兩條白色寬帶紋,頸背、體背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斑點(diǎn),排成4-6縱行。腹面毛色較淡,多為黃白色或黃棕色。四肢內(nèi)側(cè)呈淺棕灰色,外側(cè)深棕或棕褐色。尾淺棕色。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多順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連;厚3-5mm,起層,內(nèi)表面有一層棕經(jīng)色薄膜,稱“油皮”,中層稱“銀皮”。質(zhì)堅(jiān)韌,內(nèi)濃厚的麝香氣味。以笛干、個(gè)大、香氣濃者為佳。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性味

    味辛;性溫

    注意

    的氣血虛者禁服。

    功能主治

    通經(jīng)入絡(luò);解毒消腫。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散劑,1.5-2.5g。外用:適量,研開調(diào)敷;或入膏藥敷貼。

    復(fù)方

    ①治療瘡紅腫:麝香殼、蒼耳蟲、冰片。共為未,麻油調(diào)涂。②治癰疽久爛:麝香殼、花蕊石、龍骨、蛤粉、冰片、銀朱。共為未,外涂。③洽乳癰發(fā)背:麝香銀皮,和冰片外貼。④治瘡癤硬痛:麝香殼、水寬菜、地膽、豬膽汁、赤芍、黃丹。共熬膏,貼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ó Lè Shù別名山桃樹出處江西《草藥手冊(cè)》來源為鐘萼木科植物鐘萼木的樹皮。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4500米山地林中。分布云南東部、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湖南、貴州、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dá)20米。樹......
  • 《中藥大辭典》:伴蛇蓮拼音注音Bàn Shé Lián別名拳參、雞爪大王、馬蜂七(《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秋季采挖,洗凈,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陰濕山溝處。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本,......
  • 別名草烏來源毛茛科保山附片Aconitum nagarum Stapf,以塊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有大毒。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逐風(fēng)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用法......
  • 拼音注音Bā Xiān Huā別名粉團(tuán)花、紫陽花(《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出處《植物名實(shí)田考》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繡球的根、葉、花。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園林與民間常有栽培,變種很多。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小枝粗壯,有明顯的皮孔與葉跡。葉大而稍......
  • 《中藥大辭典》:八仙草拼音注音Bā Xiān Cǎo別名豬殃殃(《野菜譜》),小鋸藤、鋸子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小茜草、小飛揚(yáng)藤、紅絲線、血見愁(《廣西中藥志》),細(xì)茜草(《云南中草藥》)。出處《滇南本草》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或粗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