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鱔魚血

    《中藥大辭典》:鱔魚血拼音注音Shàn Yú Xuè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鱔科動物黃鱔。

    歸經(jīng)

    《本草匯言》:"入足厥陰、少鑰經(jīng)。"

    性味

    ①《本草匯言》:"味咸甘,氣平,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咸,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血,壯陽。治口眼歪斜,耳痛,鼻衄,癬,瘺。

    ①《本草拾遺》:"主癬及瘺,斷取血涂之。"

    ②《綱目》:"療口眼歪斜,同麝香少許,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正即洗去。治耳痛,滴數(shù)點入耳。治鼻衄,滴數(shù)點入鼻。治疹后生翳,點少許入目。治赤疵,同蒜汁、墨汁頻涂之,又涂赤游風(fēng)。"

    ③《本草匯言》:"去風(fēng)活血。治血燥筋攣。"

    ④《本經(jīng)逢原》:"助陽。"

    ⑤《醫(yī)林纂要》:"正經(jīng)絡(luò),去壅滯,緩風(fēng)軟堅,滲濕去熱。"

    用法用量

    外用:涂敷或滴入耳、鼻。內(nèi)服:和藥作丸。

    復(fù)方

    ①治壯年陽道不長:石龍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烏頭、乳香、沒藥、血竭、細(xì)辛、黑芝麻、五倍子、陽起石等分。為末,生鱔魚血為丸,朱砂為衣,每日空心,酒下百丸。(《本經(jīng)逢原》育龜丸)

    ②治口眼歪斜:大鱔魚一條,以針刺頭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正即洗去。(《世醫(yī)得效方》)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顏面神經(jīng)麻痹

    采用鱔魚血局部涂敷,觀察100余例,絕大部分均獲治愈,少數(shù)亦有好轉(zhuǎn)。用法:㈠將蠟魚血涂于患側(cè)(口向左歪,右為患側(cè);向右歪,左為患側(cè)),30分鐘后洗去,3天后再行第二次治療。㈡先用面粉加水調(diào)搓成細(xì)長面條,做成圓圈形置于面部患側(cè)(目的是防止鱔血流掉):然后用消毒注射針頭在消毒過的地倉穴上劃一"十"字,略使?jié)B出血液:最后取鮮鱔魚1條,將頭切去,滴血于面圈范圍內(nèi)(地倉穴滴厚些)。2天后擦去,每隔2~5天1次。鱔魚血涂于局部,干燥后能牽引面部肌群,刺激神經(jīng),促使癱瘓的肌群恢復(fù)正常。

    ②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用蟮魚鮮血滴耳,觀察63例,輕者1次,重者2次即可見效。方法:將黃鱔放在清水中養(yǎng)6~8小時。用時以鑷子或止血鉗將黃蟮頸部夾住,以消毒過的剪刀將其尾巴剪斷,讓鮮血滴進(jìn)耳中,側(cè)臥20~40分鐘。滴藥前,需先用2%雙氧水或生理鹽水將患耳洗凈、擦干。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鱔魚血拼音注音Shàn Yú Xuè英文名Finless eel blood, Ricefield eel blood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鱔魚血,尾上取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合鰓科動物黃鱔的血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opterusalbus (Zuiew)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后用針刺頭部或煎去尾部取血,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于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轉(zhuǎn)現(xiàn)象。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捕食各種小動物。

    資源分布:除西北地區(qū)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黃鱔,體細(xì)長,呈蛇形,向后漸側(cè)扁,尾部尖細(xì)。頭圓,吻端尖,唇頗發(fā)達(dá),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頜及腭骨上部有細(xì)齒。眼小,為一薄臘所覆蓋。兩處鼻孔在腹陪合為一,呈“V”字形。體無鱗。無胸腹鰭,背、臀鰭退化僅留低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lián)合。體色微黃或橙黃,全體滿布黑色小點,腹部灰白。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為稠狀的紅色液體,味腥。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壯陽;解毒;明目。主口眼斜;跌打損傷;陽痿;耳痛;癬;痔瘺;目翳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涂敷或滴耳、鼻;或研末敷。內(nèi)服:和藥為丸,適量。

    復(fù)方

    ①治壯年陽道不長:石尤子、蛤蚧。生屎角、主附子、草鳥頭、乳香、沒藥、血竭、細(xì)辛、黑芝麻、五倍子、陽起石等分。為未,生鱔魚血為丸,未砂為衣,每日空心,酒下百丸。(《本經(jīng)逢原》育龜丸)②洽口眼喝斜:大鱔魚一條,以針刺頭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正即洗去。(《世醫(yī)得效方》)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顏面神經(jīng)麻痹:采用鱔魚血局部涂敷,觀察100余例,絕大部分均獲治愈,少數(shù)亦有好轉(zhuǎn)。

    用法:方一、將鱔魚血涂于患側(cè)(口向左歪,右力患側(cè);向右歪,左為患側(cè)),30分鐘后洗去,3天后再行第一次治療。

    方二、先用面粉加水調(diào)搓成細(xì)長面條,做成圓圈形置于面部患側(cè)(目的是防止鱔血流掉);然后用消毒注射針頭在消毒過的地倉穴上劃一十字,略使?jié)B出血液;最后取鮮鱔魚1條,將頭切去,滴血于面圈范圍內(nèi)(地倉穴滴厚些)。2天后擦去,每隔2-5天1次。鱔魚血涂于局部,干燥后能牽引面部肌群,刺激神經(jīng),促使癱瘓的肌群恢復(fù)正常。

    2.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用鱔魚鮮血滴耳,觀察63例,輕看1次,重者2次即可見效。方法:將黃鱔放在清水中養(yǎng)6-8小時。用時以鑷子或止血鉗將黃鱔頸部夾住,以消毒過的剪刀將其尾巴剪斷,讓鮮血滴進(jìn)耳中,側(cè)臥20-40分鐘。滴藥前,需先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將患耳洗凈、擦干。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
  •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驗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fēng),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藏:春季花盛開時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骨走馬別名茸骨鷓鴣花、絨果海木來源楝科白骨走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 Chen,以根、葉、果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性味苦,寒。有小毒。注意孕婦慎服。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燥濕,止血。蛔蟲癥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