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肝脈驚暴,有所驚駭。驚生病者,其脈止而復來(目睛不轉,呼吸不能,氣促,)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
寸口脈緊,趺陽脈浮,胃氣則虛,是為悸。
趺陽微而浮,浮為胃虛,微則不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作也。
蓋因血虛,肝生血,無血則木盛,易驚,心神忤亂,氣與涎結,遂使驚悸,血虛宜朱砂安神丸;氣涎心郁在心膽經(jīng),宜溫膽湯。忪悸在心脾經(jīng),因失志氣郁涎聚,宜定志湯。
小兒驚搐涎潮如死,乃母胎時受怖,為腹中積熱,宜墜涎鎮(zhèn)火清心也。
朱砂安神丸治血虛驚悸,凡血虛則木火盛也。
朱砂(一錢另研) 黃連(一錢半) 甘草 地黃 川歸(五錢) 炊餅丸。
溫膽湯治心膽怯,易驚。
半夏 竹茹 枳實 陳皮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寒水石散治因驚,心氣不行,郁而生涎,結為飲。
寒水石( ) 活石(水飛各一兩) 甘草 龍腦(少許)
上熱則水下,寒則姜湯下。
三因論悸有悸然而心筑筑動,有驚悸忪悸,痰飲閉于中脘,其證短氣、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外有肝痹、肺 。心中虛寒亦似驚也。
治驚悸癲癇狂妄,大率痰宜吐之,火則下之,血虛宜補血、平木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