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手鏡》 噎膈(十一)

    作者: 朱丹溪

    脈澀小,血不足。大而弱,氣不足。又脈同胃反。

    蓋因脈虛火起,氣虛火熾,血液既耗,腸胃津涸,傳化失宜?;蛞蛱蹈簦恋K升降,氣不交通,皆令食而復(fù)出也。大概因津血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進,難盡入胃,良久復(fù)出,曰膈,即翻胃也。大便秘如羊屎,小便熱,各雖不同,病則一也。三陽結(jié),謂之膈(三陽,大腸、小腸、膀胱也。)小腸結(jié)熱則血脈燥;大腸結(jié)熱則后不通;膀胱結(jié)熱則津液涸。三陽既結(jié),前后閉,必反而上。

    治宜潤血降火解結(jié)。牛羊乳、韭汁、竹瀝、童便、蜜(潤燥),姜汁(去穢,)甘蔗汁(解酒毒),氣虛以四君子為君,血虛四物為君?;蚣犹胰?、紅花,驢溺(防其生蟲)。

    三因有五噎五膈

    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背痛。

    憂噎者,遇天陰冷,手足厥冷不能自溫。

    勞噎者,氣上鬲,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攻背痛。

    思噎者,心怔忡,喜忘,目視慌慌。

    食噎者,食無多少,胃中苦寒痛,不得喘息。

    憂膈者,胸中氣結(jié),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

    思膈者,中脘逆滿,噫則酸心,飲食不消,大便不便。

    怒膈者,胸膈逆滿,噫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臭。

    喜膈者,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倦重,身常發(fā)熱,胸痹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中逆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

    有人血耗,便如羊屎,病胃反半年,脈澀不勻,先服六君子湯,加甘蔗汁、附子、大黃、童便。便潤,服牛乳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蔣介繁
  • 作者:
    陳其瑞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xué)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jì)之前藥學(xué)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xué)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