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手鏡》 三因論六證

    作者: 朱丹溪

    因胃寒傷食,四肢厥冷,脈弱,宜四逆湯。(又云,今吐先覺咽酸,然后吐食,脈滑小者,是傷寒汗下過(guò)多,食久反吐,亦屬于冷也。

    食入即吐,煩躁,脈數(shù),柴胡湯下主之。(又云∶聞谷氣則嘔,藥下則吐,關(guān)脈洪,亦屬于熱,宜涼藥。)

    昔肥今瘦,腸間有聲,食與飲并出,宜半夏人參湯。(又云∶痰食脈沉伏,宜吐之。)

    因胃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養(yǎng)胃湯。

    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憂怒氣攻,血隨食出。宜茯苓湯。

    胃者陽(yáng)明,合榮于足,今隨氣上逆,心膈脹滿,嘔吐卻快,宜人參茱萸。

    噦 有二證,胃中虛甚,鬲上熱也,陳皮竹茹湯主之。

    陳皮 竹茹 人參 甘草痰則半夏湯主之;

    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

    嘔吐病在鬲上,豬茯苓湯;

    干嘔而利者,黃芩半夏湯;

    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澤瀉湯;

    嘔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湯;

    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無(wú)奈,姜汁半夏;

    食已則吐者,大黃甘草湯;

    先吐卻渴,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

    有傷寒瘥后嘔者,當(dāng)去余熱;

    有酒嘔者,當(dāng)解酒;

    有腳弱脾疼而嘔者,根據(jù)香港腳治;

    有中毒而嘔者,解毒治之;

    有懷孕惡阻者,從痰治。

    有漏氣病則身背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xù),鬲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fēng)開其腠理,經(jīng)氣失道,邪氣內(nèi)著,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 生蘆根 葳蕤 竹茹 陳皮 甘草 茯苓 參術(shù)

    有走哺病者下焦實(shí)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xù),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前方內(nèi)去竹茹、麥門冬,加知母、石膏、黃芩、山枝。

    有人惡心吐蟲數(shù)條后,乃屢作,服殺蟲藥,吐蟲愈多,六脈皆細(xì),此非蟲也,乃藏寒而蟲不安矣。

    有人嘔,飲食皆不進(jìn),治嘔愈嘔,此胃風(fēng)也。

    不治證

    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脈緊而澀者難治。

    趺陽(yáng)脈浮,胃虛不食,恐怖,死;寬,緩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