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金匱要略》卷下: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處方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6克 秦皮 黃連黃柏各9克

    功能主治

    清熱治痢,益氣養(yǎng)血。治產(chǎn)后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膿血,氣血不足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1.4升,煮取500毫升,納膠令消盡,分三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下《金匱》卷下: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別名

    白頭翁湯、甘草湯

    處方

    白頭翁2兩,甘草2兩,阿膠2兩,秦皮3兩,黃連3兩,柏皮3兩。

    功能主治

    婦人產(chǎn)后下利虛極;熱利下重,大便血,心煩不得眠者。

    臨床應(yīng)用

    痢疾:患者女,60余歲。痢下赤白,日數(shù)十遍,里急后重。曾服呋喃西林2日,效果不顯,發(fā)熱不高,口干,尚不作渴,舌質(zhì)淡紅,舌邊呈細(xì)小赤點(diǎn)。干而無津,脈象細(xì)數(shù)。認(rèn)為老年津血不足,又患熱痢,津血更易耗損。擬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12g,黃連6g,川黃柏6g,秦皮9g,阿膠9g(烊),甘草6g,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上午服第1劑,至晚大便已變糞,續(xù)進(jìn)1劑病愈。

    用法用量

    白頭翁湯(《千金》卷三)、甘草湯(《千金翼》卷七)。

    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論注》:虛極不可無補(bǔ),但非他味參、術(shù)所宜,惡其壅而燥也。亦非芩,澤淡滲可治,恐傷液也。唯甘草之甘涼,清中即所以補(bǔ)中;阿膠之滯潤,去風(fēng)即所以和血。以此治病即以此為大補(bǔ),方知凡痢者濕熱非苦寒不除,故類聚4味之苦寒不為過。若和血安中,只1味甘草及阿膠而有余。治痢好用參、術(shù)者,政由未悉此理耳。

    2.《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傷寒厥陰證下利重者,白頭翁湯,4味盡苦寒以治熱,苦以堅(jiān)腸胃。此產(chǎn)后氣血兩虛,因加阿膠補(bǔ)氣血而止利,甘草緩中通血脈。然下利,血沸也,夫人之血行則利自止,甘草尤為要藥。此方豈獨(dú)治產(chǎn)后哉。

    摘錄《金匱》卷下
更多中藥材
  • 《古今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八珍益母十全丸處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陰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連穗葉,石臼杵搗篩,為極細(xì)末)人參(飯上蒸)白術(shù)(飯上蒸)白茯苓(飯上蒸)各30克 甘草(炙)15克 當(dāng)歸身(酒浸)60克 川芎1......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珍粉處方蓮子肉320兩,生白術(shù)40兩,茯苓64兩,芡實(shí)160兩,山藥160兩,苡米160兩,扁豆64兩,黨參(去蘆)40兩。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白米面1600兩,兌以上細(xì)料面64兩,蒸熟晾干后,再研為細(xì)粉,兌白糖640......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珍糕處方黨參(去蘆)60克 茯苓60克 生白術(shù)60克 扁豆60克 蓮子肉60克 生苡米60克 生山藥60克 芡實(shí)60克 白米面3千克 白糖2.4千克 江米面3千克制法共研為細(xì)粉 過羅,攪勻蒸糕,每塊重30克。功能主......
  • 處方梨汁1碗,蘿卜汁1碗,藕汁1碗,柏枝(搗爛,用童便熬)濃汁1碗、稀汁各1碗,乳汁1碗。制法共熬成膏,再入知母2兩,黃柏2兩,為末,入膏攪勻。功能主治勞瘵。用法用量每服2茶匙,白水送下。摘錄《魯府禁方》卷一......
  • 《萬病回春》:八珍酒處方全當(dāng)歸26g 炒白芍18g 生地黃15g 云茯苓20g 炙甘草20g 五加皮25g 肥紅棗36g 胡桃肉36g 白術(shù)26g 川芎10g 人參15g 白酒1500ml炮制1.將所有的藥用水洗凈后研成粗末;2.裝進(jìn)用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