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查古籍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膠飴甘溫補虛止渴,健脾胃補中,故建中湯用以溫中散寒而健脾。
甘草甘平安和藥石解諸藥毒,調(diào)和臟腑神養(yǎng)脾胃。治五勞七傷,通九竅百脈,發(fā)散方解表,厥逆方溫里,承氣湯調(diào)胃,白虎湯清肺,柴胡湯緩中,瀉心湯導熱。中滿相反不用,內(nèi)外上下中無所不至。
凡四十九方同用。
大棗甘溫安中緩脾潤經(jīng),益胃補養(yǎng)不足,調(diào)和百藥。
桂枝湯發(fā)表;
附子湯除濕;
十棗湯益土勝水;
小青龍滋榮和衛(wèi);
柴胡湯調(diào)寒熱;
建中湯緩脾胃;
復脈湯補不足;
吳茱萸湯止嘔逆,治客噫能補胃弱。
凡二十九方同用。
芍藥味苦酸專入太陰經(jīng),除濕益津液,緩中通五臟,止腹痛,利膀胱,赤者瀉,白者補。
越婢湯益津液;
甘草湯益陰血;
建中湯收正氣;
小青龍主氣逆;
黃芩湯固胃;
麻仁丸斂津液;
大柴胡挾陰;
真武湯除濕。
下后胸滿,當去;傳經(jīng)腹?jié)M宜加。
凡二十一方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