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心法》 秘方一百

    清六丸 治三焦?jié)裰剐篂a、產(chǎn)后腹痛并自利者,以補(bǔ)脾補(bǔ)血藥送之。治血六一散(一料) 紅曲(炒,半兩)

    上為末,陳倉(cāng)米飯丸。并不單用,與他丸同行。又加五靈脂一兩,名靈脂丸,能行血。

    參萸丸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向?qū)?,上可治酸,下可治自利?/p>

    六一散(一料) 吳茱萸(一兩,制)

    上為末,飲丸。若去茱萸加干姜半兩,名溫清丸,治痢效。

    固腸丸見(jiàn)婦人類。

    補(bǔ)脾丸有脾虛而惡湯藥者,制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于從也。

    白術(shù)(半斤) 蒼術(shù)(三兩) 茯苓 陳皮(各三兩) 芍藥(半兩)

    上為末,粥糊丸。加潤(rùn)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熱甚者,加清金丸尤妙。與此藥必?zé)o產(chǎn)患

    白術(shù)丸

    白術(shù)(一兩) 芍藥(半兩)

    冬月不用芍藥,加肉豆蔻,泄者炒丸服。上為末,粥丸。一方,枯礬、半夏各一錢半。

    潤(rùn)腸丸能潤(rùn)血燥、大便不通。

    麻子仁 當(dāng)歸 桃仁 生地黃 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回令丸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kāi)痞結(jié),治肝邪,可助補(bǔ)脾藥。

    黃連(六兩) 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一方名左金丸,治肺火,茱萸或半兩,水丸,白湯下。

    抑青丸瀉肝火。方見(jiàn)脅痛類。

    龍薈丸瀉肝火,治脅痛。方見(jiàn)脅痛類。

    清金丸瀉肺火,熱嗽。方見(jiàn)嗽類。

    清化丸治熱嗽。方見(jiàn)嗽類。

    咽酸方方見(jiàn)吞酸類。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 吳茱萸(浸炒,一錢) 桃仁(二十四個(gè),研) 陳皮(半兩) 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曲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姜湯下。

    加減補(bǔ)陰丸

    熟地黃(八兩) 菟絲子(四兩,鹽酒浸一宿) 當(dāng)歸(三兩,酒浸) 白芍(三兩,炒) 鎖陽(yáng)(三兩,酥炙) 杜仲(二兩,炒) 牛膝(四兩,酒浸) 破故紙 枸杞(一兩半) 虎骨(二兩,酥炙) 龜板(一兩酥炙) 黃柏(二兩,炒) 山藥 人參 黃 (各二兩) 冬加干姜二兩上為末,豬骨髓入蜜丸,桐子大。空心服一百丸,鹽湯下。

    又方

    白術(shù) 白芍 人參 蓮肉 知母 黃柏(等分)

    上為末,糊丸,朱砂為衣。服法如前。

    清膈丸

    黃芩(半斤,酒浸炒黃) 南星(四兩,生用)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末,姜糊丸。

    寬中丸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不以多少,蒸熟曬干)

    上為末,作丸服。

    溫清丸治翻胃,伐肝邪。

    干姜(一兩) 滑石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丸服。

    大安丸脾經(jīng)消導(dǎo)之藥。

    山楂(二兩)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卜子 連翹(各半兩) 白術(shù)(二兩)

    上為末,粥糊丸服。

    上丹溪秘撰方,已散于各類甚多,如阿魏丸、保和丸、小胃丹、越鞠丸、大補(bǔ)丸、參術(shù)飲、束胎丸、血、痰為主。凡病血虛,四物;氣虛,四君子;有痰,二陳。酌量輕重,加入主病引經(jīng)之藥,一循活法,不執(zhí)專方。學(xué)人推此求之,則達(dá)其蹊徑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