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陽虛則惡寒,用參 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氣。一婦人惡寒,用苦參、一錢為末,齏水調(diào)服。探吐之后,用川芎、南星、蒼術(shù)、酒炒黃芩為末,白湯下。冬月,芩減半,加姜汁調(diào),曲煮糊丸。虛勞,冬月惡寒之甚,氣實(shí)者可利,亦宜解表,柴胡、干葛。惡寒久病,亦用解郁。
戴云∶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
面熱火起,寒郁熱,面寒退胃熱。
【附錄】《內(nèi)經(jīng)》云∶面熱者,手陽明病,陽明經(jīng)氣盛有余,則身以前皆熱。此經(jīng)多血多則風(fēng)熱上行,諸陽皆會(huì)于頭,故面熱也。先以承氣湯加黃連、犀角,徹其本熱,次以升麻
【附方】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五分) 黃連(酒炒) 川芎(三分) 荊芥薄荷(一分) 生犀(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升麻湯加黃連,治面熱。加附子,治面寒。
升麻附子湯治陽明經(jīng)本虛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 葛根(一錢) 白芷 黃 (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 人參(二分) 附子(炮,七分) 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連須蔥白同煎服。
承氣湯見痢類。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duì)于《傷寒論》的 50 個(gè)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yàn),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陽虛則惡寒,用參 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氣。一婦人惡寒,用苦參、一錢為末,齏水調(diào)服。探吐之后,用川芎、南星、蒼術(shù)、酒炒黃芩為末,白湯下。冬月,芩減半,加姜汁調(diào),曲煮糊丸。虛勞,冬月惡寒之甚,氣實(shí)者可利,亦宜解表,柴胡、干葛。惡寒久病,亦用解郁。
戴云∶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
面熱火起,寒郁熱,面寒退胃熱。
【附錄】《內(nèi)經(jīng)》云∶面熱者,手陽明病,陽明經(jīng)氣盛有余,則身以前皆熱。此經(jīng)多血多則風(fēng)熱上行,諸陽皆會(huì)于頭,故面熱也。先以承氣湯加黃連、犀角,徹其本熱,次以升麻
【附方】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五分) 黃連(酒炒) 川芎(三分) 荊芥薄荷(一分) 生犀(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升麻湯加黃連,治面熱。加附子,治面寒。
升麻附子湯治陽明經(jīng)本虛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 葛根(一錢) 白芷 黃 (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 人參(二分) 附子(炮,七分) 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連須蔥白同煎服。
承氣湯見痢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