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胡桃葉

    《中藥大辭典》:胡桃葉拼音注音Hú Táo Yè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胡桃科植物胡桃葉片。

    化學成分

    葉含沒食子酸,縮沒食子酸、反油酸、α-和β-蒎烯、檸檬烯、1,8-桉葉素、胡桃葉醌、α氫化胡桃醌葡萄糖甙、β-胡蘿卜素、胡桃甙、槲皮素-3-α-L-阿拉伯糖甙、金絲桃甙以及有高抗炎作用的多酚復合物。并含5-羥色胺。

    藥理作用

    葉的水提取物(不含胡桃葉醌)對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對霍亂弧菌、枯草桿菌、肺炎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有微弱的殺菌作用??诜o毒,能保護小鼠對炭疽桿菌的感染。對結(jié)核桿菌無效。臨床上對結(jié)核病療效亦不佳。葉的水提取物及純化的胡桃葉醌在體外能中和破傷風及白喉毒素,但體內(nèi)無中和毒素作用。在試管中,1:100以上濃度的葉浸劑能殺滅鉤端螺旋體。葉中所含的多酚復合物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黃酮類化合物則能降低犬的血壓。從胡桃(葉?)中制得的植物殺菌素能增進犬、兔小腸的分泌及運動功能。葉煎劑對大鼠尚有加速體內(nèi)糖的同化,或降低血糖的作用。

    性味

    《貴州草藥》:"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治白帶,疥瘡,象皮腿。

    《貴州草藥》:"殺蟲解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外用:煎水洗。

    復方

    ①治白帶過多:胡桃樹葉十片,加雞蛋二只,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②治疥瘡:鮮胡桃枝葉、化槁樹枝葉各等量。煨水洗患處。(《貴州草藥》)

    ③治象皮腿:胡桃樹葉二兩,石打穿一兩,雞蛋三個,三味同煮至蛋熟,去殼,繼續(xù)入湯煎至蛋色發(fā)黑為度。每天吃蛋三個,十四天為一療程;另用白果樹葉適量,煎水熏洗患足。(江蘇《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胡桃葉拼音注音Hú Táo Yè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uglans regia L.[J.orientis Dode;J.sinensis(C.DC.)Dode]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帶。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落葉喬木,高20-25m。樹皮灰白色,幼時平滑,老時淺縱裂。小枝被短腺毛,具明顯的葉痛和皮孔;冬芽被芽鱗;髓部白色,薄片狀。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40-50cm,小葉5-9枚,有時13枚,先端1片常較大,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長6-15cm,寬3-6cm,先端鈍圓或銳尖,基部偏斜,近于圓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有側(cè)脈11-9對,脈腋內(nèi)有一簇短柔毛?;▎涡裕菩弁?,與葉同時開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長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長圓形,小苞片2,長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雌花序穗狀,直立,生于幼枝頂端,通常有雌花1-3朵,總苞片3枚,長卵形,貼生于子房,花后隨子房增大;花被4裂,裂片線形,高出總苞片;子房下位,2枚心皮組成,花柱短,柱頭2裂,呈羽毛狀,鮮紅色。果實近球形,核果狀,直徑4-6cm,外果皮綠色,由總苞片及花被發(fā)育而成,表面有斑點,中果皮肉質(zhì),不規(guī)則開裂,內(nèi)果皮骨質(zhì),表面凹凸不平,有2條縱棱,先端具短尖頭,內(nèi)果皮壁內(nèi)具空隙而有皺折,隔膜較薄,內(nèi)里無空隙?;ㄆ?-6月,果期9-10月。

    化學成分

    胡桃葉含黃銅類化合物:槲皮甙(quereitrin),金絲桃甙(hyperoside),胡桃甙(juglanin),槲皮素-3-α-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α-arabinoside);酚酸:水楊酸(salicylic acid),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龍膽酸(gentisic acid),對羥基苯基乳酸(p-hydroxyphenyllact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和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新脂物質(zhì):胡桃呆醌(juglone),葉綠素(chlorophyll)a和b,類胡蘿卜素主要為β-胡蘿卜素(β-carotene);揮發(fā)油(0.02%-0.04%),其主要成分有大牻牛兒烯(ger-macrene)D,丁香烯(caryophllene),β-羅勒烯(β-ocimene),β-蒎烯(β-pinene),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β-桉葉醇(β-eudesmol),小茴香酮(fenchone)及愈創(chuàng)木薁 (guacazulene)等。維生素C(523-1964mg/100g干重)及鞣質(zhì)(5.3%)。

    藥理作用

    葉的水提取物(不含胡桃葉醌)對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對霍亂弧菌、枯草桿菌、肺炎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有微弱的殺菌作用??诜o毒,能保護小鼠對炭疽桿菌的感染。對結(jié)核桿菌無效。臨床上對結(jié)核病療效亦不佳。葉的水提取物及純化的胡桃葉醌在體外能中和破傷風及白喉毒素,但體內(nèi)無中和毒素作用。在試管中,1:100以上濃度的葉浸劑能殺滅鉤端螺旋體。葉中所含的多酚復合物有良好的杭炎作用;黃酮類化合物則能降低犬的血壓。從胡桃中制得的植物殺菌素能增進犬、兔小腸的分泌及運動功能。葉煎劑對大鼠尚有加速體內(nèi)糖的同化,或降低血糖的作用。

    性味

    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

    收斂止帶;殺蟲消腫。主婦女白帶;疥癬;象皮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洗;熏或搗敷。

    各家論述

    《貴州草藥》:殺蟲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托柄菇、平緣托柄菇、蘑菇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托柄菇Amanitopsis volvata Sacc.,以子實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生于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性味苦,溫。功能主治追風,散寒,舒筋,活絡(luò)。備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接骨拼音注音Bái Jiē Gǔ別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換、橡皮草、白龍骨、六厘草、猢猻節(jié)根、血見愁[浙江]來源爵床科白接骨屬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S. Moore) E. ......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別名白旗、白鰭、白鰭豚、白江豬英文名suckling pig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儲藏:白......
  • 《中藥大辭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雞卵黃(《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小柑、小郎傘、搽散、野辣椒(《廣西藥植名錄》)。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曠野,叢林。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本草再新》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4~9月間采收。以5月與8月為盛產(chǎn)期。采時宜在早、晚或陰雨天,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淘凈,揀去雜質(zhì),曬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