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陰虛發(fā)熱癥難治。戴云∶凡脈數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四物湯加炒黃柏、黃芩、兼氣虛,加人參、黃 、黃芩、白術。四物湯加炒柏,是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必加龜板吃酒人發(fā)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fā)熱者,亦難治。一男子年二十三歲,因酒發(fā)熱,用青黛、栝蔞仁,入姜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日而愈。陽虛發(fā)熱,補中益氣湯。手足心熱,屬熱郁,用火郁湯。傷寒寒熱,當用表散。發(fā)熱,柴胡;惡寒,蒼術;虛人,用蒼術,恐燥。發(fā)熱惡風,人壯氣實者,宜先解表。發(fā)熱惡寒,亦宜解表。
【入方】
蒼術(半兩) 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湯浸炊餅丸服。
治手心發(fā)熱。
山梔 香附 或加蒼術 白芷 半夏(生用) 川芎上為末,神曲糊丸服。
治煩不得眠。
六一散加牛黃。
治大病后陰虛,氣郁夜熱。
酒芍藥(一兩二錢半) 香附(一兩) 蒼術(半兩) 炒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濕痰發(fā)熱。
炒片芩 炒黃連(半兩) 香附(二兩半) 蒼術(二兩)
上為末,用栝蔞穣丸。
濕痰,夜發(fā)熱。
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末,見補損。
退勞熱食積痰。
上甲 下甲 側柏 栝蔞子 半夏 黃連 黃芩 炒柏
上為末,炊餅為丸。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 、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虛熱,用黃 ,止虛汗亦然。又云∶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如肥白熱,宜人參、黃 、當歸、芍藥、浮小麥炒,止虛汗同。補中益氣湯,治虛中有熱,或肌表之熱。
【附方】
火郁湯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五錢,入連須蔥白三寸煎,稍熱,不拘時
補中益氣湯見內傷。
神芎丸
大黃 黃芩 滑石 牽牛上為末,滴水為丸。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陰虛發(fā)熱癥難治。戴云∶凡脈數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四物湯加炒黃柏、黃芩、兼氣虛,加人參、黃 、黃芩、白術。四物湯加炒柏,是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必加龜板吃酒人發(fā)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fā)熱者,亦難治。一男子年二十三歲,因酒發(fā)熱,用青黛、栝蔞仁,入姜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日而愈。陽虛發(fā)熱,補中益氣湯。手足心熱,屬熱郁,用火郁湯。傷寒寒熱,當用表散。發(fā)熱,柴胡;惡寒,蒼術;虛人,用蒼術,恐燥。發(fā)熱惡風,人壯氣實者,宜先解表。發(fā)熱惡寒,亦宜解表。
【入方】
蒼術(半兩) 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湯浸炊餅丸服。
治手心發(fā)熱。
山梔 香附 或加蒼術 白芷 半夏(生用) 川芎上為末,神曲糊丸服。
治煩不得眠。
六一散加牛黃。
治大病后陰虛,氣郁夜熱。
酒芍藥(一兩二錢半) 香附(一兩) 蒼術(半兩) 炒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濕痰發(fā)熱。
炒片芩 炒黃連(半兩) 香附(二兩半) 蒼術(二兩)
上為末,用栝蔞穣丸。
濕痰,夜發(fā)熱。
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末,見補損。
退勞熱食積痰。
上甲 下甲 側柏 栝蔞子 半夏 黃連 黃芩 炒柏
上為末,炊餅為丸。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 、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虛熱,用黃 ,止虛汗亦然。又云∶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如肥白熱,宜人參、黃 、當歸、芍藥、浮小麥炒,止虛汗同。補中益氣湯,治虛中有熱,或肌表之熱。
【附方】
火郁湯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五錢,入連須蔥白三寸煎,稍熱,不拘時
補中益氣湯見內傷。
神芎丸
大黃 黃芩 滑石 牽牛上為末,滴水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