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fēng)閉、實熱。氣虛,用參、 、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參、 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后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一作木香)、香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下,蓋承載其水也。有實熱者當(dāng)利之,砂糖湯調(diào)牽牛末二三分,或山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孕之婦,多患小便不通,胞被胎壓下故也。《轉(zhuǎn)胞論》用四物參、術(shù)、半夏、陳皮、甘草,姜棗煎湯,空心服。一婦人脾疼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于下焦,以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后,煎
【附錄】腎主水,膀胱為之府,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腸,實相通也。然小腸獨應(yīng)于心者,哉?蓋陰不可以無陽,水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此榮衛(wèi)所以流行,而水竇開闔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腎不交,陰陽不調(diào),故內(nèi)外關(guān)格而水道澀,傳送失度而水道滑,熱則不通,冷則不禁。其熱盛者,小便閉而絕無;其熱微者,小便難而僅有。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故不能制水。水挾熱而行澀,為是以數(shù)起而溺有余瀝;腎與膀胱俱冷,內(nèi)氣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為是以遇夜陰盛愈多矣。小便澀滑,又當(dāng)調(diào)適其氣歟。
【附方】
草蜜湯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生車前草搗取自然汁半盞,入蜜一匙,調(diào)下。
蒲黃湯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赤茯苓 木通 車前子 桑白皮 荊芥 燈心 赤芍 甘草(炙) 生蒲黃 滑石(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頭一根,紫蘇五葉,煎湯調(diào)服。
又方治膀胱不利為癃。癃者,小便閉而不通。
八正散加木香以取效。或云滑石亦可。
又方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
海金沙(一兩) 臘茶(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姜甘草湯調(diào)下。
又方治小便不通。
雞子中黃一枚,服之不過三。
又方
炒鹽熱熨小腹,冷復(fù)易之。
又方治忍小便久致胞轉(zhuǎn)。
自取爪甲燒飲服之。
又方以蒲黃裹患人腎,令頭至地,三度即通。
又方取陳久筆頭一枚,燒為灰,和水服之。
芎歸湯見腸風(fēng)類。
二陳湯見中風(fēng)。
八正散見淋。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fēng)閉、實熱。氣虛,用參、 、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參、 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后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一作木香)、香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下,蓋承載其水也。有實熱者當(dāng)利之,砂糖湯調(diào)牽牛末二三分,或山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孕之婦,多患小便不通,胞被胎壓下故也。《轉(zhuǎn)胞論》用四物參、術(shù)、半夏、陳皮、甘草,姜棗煎湯,空心服。一婦人脾疼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于下焦,以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后,煎
【附錄】腎主水,膀胱為之府,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腸,實相通也。然小腸獨應(yīng)于心者,哉?蓋陰不可以無陽,水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此榮衛(wèi)所以流行,而水竇開闔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腎不交,陰陽不調(diào),故內(nèi)外關(guān)格而水道澀,傳送失度而水道滑,熱則不通,冷則不禁。其熱盛者,小便閉而絕無;其熱微者,小便難而僅有。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故不能制水。水挾熱而行澀,為是以數(shù)起而溺有余瀝;腎與膀胱俱冷,內(nèi)氣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為是以遇夜陰盛愈多矣。小便澀滑,又當(dāng)調(diào)適其氣歟。
【附方】
草蜜湯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生車前草搗取自然汁半盞,入蜜一匙,調(diào)下。
蒲黃湯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赤茯苓 木通 車前子 桑白皮 荊芥 燈心 赤芍 甘草(炙) 生蒲黃 滑石(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頭一根,紫蘇五葉,煎湯調(diào)服。
又方治膀胱不利為癃。癃者,小便閉而不通。
八正散加木香以取效。或云滑石亦可。
又方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
海金沙(一兩) 臘茶(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姜甘草湯調(diào)下。
又方治小便不通。
雞子中黃一枚,服之不過三。
又方
炒鹽熱熨小腹,冷復(fù)易之。
又方治忍小便久致胞轉(zhuǎn)。
自取爪甲燒飲服之。
又方以蒲黃裹患人腎,令頭至地,三度即通。
又方取陳久筆頭一枚,燒為灰,和水服之。
芎歸湯見腸風(fēng)類。
二陳湯見中風(fēng)。
八正散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