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陽(yáng)受氣于胸中,陽(yáng)虛則陰邪得以中之。陰寒之氣,逆而上沖。橫格于中焦,故見高起痛嘔,不可觸近之證。心為陽(yáng),寒為陰,寒乘于心,冷熱相激,故痛。寒乘于脾,脾冷弱,不消水谷,故痛而嘔,復(fù)不能飲食也。)蜀椒(二合)干姜(四兩)人參(二兩)煎去滓,內(nèi)飴糖一升。微煎溫服。
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bǔ)火。干姜辛熱,通心助陽(yáng),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