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蛇眼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蛇眼草拼音注音Shé Yǎn Cǎo別名

    雨過天晴、大麻草、粉草、鳶尾葉鳳尾菊

    來源

    菊科風(fēng)毛菊屬植物線葉風(fēng)毛菊Saussurea romuleifolia Franch.,以全草入藥。秋末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辛、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絡(luò),解毒,消積。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小兒疳積;外用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根研粉調(diào)香油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蛇眼草拼音注音Shé Yǎn Cǎo別名

    大麻草、粉草(《云南中草藥》),雨過天膏(《云南中草藥選》),鳶尾葉風(fēng)毛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

    《云南中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線葉風(fēng)毛菊全草。秋末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云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0~35厘米。根肥大,短粗,圓錐形,有細(xì)須根。葉基出,基部密被纖維狀物,葉片線形,長15~30厘米,寬約0.5~1厘米,兩面有白色柔毛,下面尤密。頭狀花序,徑3~4厘米,單生于短的花莖頂端,外有緊密排列的總苞片,花莖密被白色絲狀長絨毛;花紫色,管狀。瘦果禿凈,冠毛刺毛狀?;ㄆ谙募?。

    性味

    《云南中草藥選》:"苦,涼。"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藥選》:"解毒,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麻木,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高熱。"

    ②《云南中草藥》:"解毒消積。治蛇咬傷,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香油調(diào)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蛇眼草拼音注音Shé Yǎn Cǎo別名

    雨過天青、大麻草、粉草

    英文名Herb of Irisleaf Saussurea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線葉風(fēng)毛菊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aussurea romueifolia Franch.

    采收和儲藏:秋、冬間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3200m的高山草地或疏林、多石地帶。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線葉風(fēng)毛菊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肥大,粗壯,紫黑色,圓錐形,略彎曲,深入地下長達(dá)10cm余,根頸處密生纖維狀枯葉殘存物,有纖維須根。莖直立,密被絹狀長柔毛,有腺毛。基生葉叢生,葉較硬質(zhì),必集于基部,葉片線形,長15-30cm,寬2-5mm,先端尖,邊緣全緣而內(nèi)卷,下面被灰白色柔毛,葉基部密生絨毛狀長毛。頭狀花序,直徑3-4cm,單生于短花軸莖頂端,外有緊密排列的總苞片,花軸必被白色絲狀長絨毛;總苞片多層,披針形,邊緣有疏鋸齒或全緣;花紫色,全部管狀,長25-28mm,有腺點(diǎn);雄蕊著生于花冠上;子房下位。瘦果,長4-5mm,具縱棱,紫黑色,無毛,有斑點(diǎn);先端有小冠,冠毛污白色,外層粗糙毛,短,內(nèi)層羽狀,長2-3cm。花期夏季。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毒;散瘀止痛。主風(fēng)濕麻木;關(guān)節(jié)炎疼痛;坐骨神經(jīng)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香油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云南中草藥選》:解毒,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麻木,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高熱。

    2.《云南中草藥》:解毒消積。治蛇咬傷,小兒疳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云南中草藥選》)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jié)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矮小常綠灌木,......
  • 《中藥大辭典》:鲃魚拼音注音Bà Yú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來源為鯉科動(dòng)物鋸倒刺鲃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產(chǎn)卵期約在4月間。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原形態(tài)鋸倒......
  • 《中藥大辭典》:鱉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處《本草蒙筌》來源為鱉科動(dòng)物中華鱉的卵。性味《醫(yī)林纂要》:“咸,寒?!肮δ苤髦微佟侗静菝审堋罚骸胞}淹煮吞,補(bǔ)陰虛亦驗(yàn)。“②《綱目》:“鹽藏煨食,止小兒下痢。“③《醫(yī)林纂要》:“治久瀉久痢?!罢?.....
  • 《中藥大辭典》:鱉頭拼音注音Biē Tóu別名鱉首(《中藥志》)出處《唐本草》來源為鱉科動(dòng)物中華鱉的頭。加工鱉甲時(shí),割下鱉頭,洗凈曬干。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性狀干燥的鱉頭,略呈長圓柱形,吻端尖,頸部向上彎曲,約成90度角。外表呈灰棕色......
  • 《中國藥典》:鱉甲拼音注音Biē Jiǎ別名團(tuán)魚蓋、腳魚殼、上甲、甲魚英文名CARAPAX TRIONYCIS來源本品為鱉科動(dòng)物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捕捉后殺死,置沸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