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實熱∶
左手關(guān)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jīng)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熱也。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竹瀝泄熱湯方。
竹瀝(一升) 麻黃(三分) 石膏(八分) 生姜 芍藥(各四分) 大青 梔子仁 升麻茯苓 玄參 知母(各三分) 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姜、芍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實熱∶
左手關(guān)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jīng)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熱也。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竹瀝泄熱湯方。
竹瀝(一升) 麻黃(三分) 石膏(八分) 生姜 芍藥(各四分) 大青 梔子仁 升麻茯苓 玄參 知母(各三分) 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姜、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