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慈幼便覽》 腫滿

    作者: 未知

    面腫者風,足腫者濕。凡腫自上而起者,皆因于風,其治在肺,宜發(fā)散之,香蘇飲合五皮飲。自下而起者,因于腎虛水泛,宜滲利之,五苓飲加防己檳榔。一身盡腫者,或胎稟不足卒冒風寒,或因瘧痢脾虛,皆能作腫。輕者胃苓湯,重者加味胃苓丸。若小兒元氣本虛,大病后渾身浮腫,四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滑瀉,不思飲食,此陰寒已極,脾胃將絕,一切治腫之藥,俱不可投,惟四君子湯加青化桂、炮姜、白蔻仁,以救其脾胃,庶可望生。

    【水腫簡便方】

    凡小兒患腫,切須忌鹽,鹽助火邪,服之愈熾,必待腫消之后將一月,以鹽炒過少用之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難治∶用紅飯豆五升,煮極熟,取湯五升,浸兩膝之下,冷則重暖。若治大腹腫,以紅飯豆湯,日日服之自消。

    治腳腫∶掘杉木根切斷而內(nèi)色紅者為油核,方可用,以紅根切碎,煎濃湯,將腫腳先熏后洗即消。又方∶以紅糖一大碗,加生姜、生蔥,三味同煎湯,先熏后洗。

    頭面手足俱腫∶苦葶藶一兩,隔紙炒熟,研細末,以大紅棗蒸過,去復選肉,和前末捶為丸如豆大,每用七粒,白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則小便多腫自消也。忌堿酸生冷。

    傷寒傷濕腫∶羌活切片,萊菔子等分,同炒香,揀去萊菔子,只以羌活為末,每服一錢,初日一服,次日二服,三日三服效。

    腫證氣喘∶男婦大小,腫因積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切不可再用利藥。蓋中下二焦氣不升降,為陰寒痞隔水遂凝而不通。用熟附子三錢、生姜二錢、沉香三分,同濃煎湯治服。大人則熟附子一兩、生姜六錢,沉香七分,磨濃汁,以姜附對服,不拘劑數(shù),以愈為度。

    身面浮腫坐臥不得∶取東向桑枝燒灰淋汁,煮紅飯豆數(shù)升,每饑即食之,不得別飲湯水。

    凡水腫本于脾虛,不能制水∶當以參術補脾為主,脾氣實,則能健運,而水自行,切不可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