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病自測》 一 大便次數(shù)辨病

    正常成人大多每日排便1次,量約100~300g,隨著食物種類,用量以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狀態(tài)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攝取細糧及肉食為主者糞便次數(shù)及便量均少;進食粗糧特別是蔬菜后因纖維質多,便次數(shù)及便量增加。另外也與習慣有關,比如有人一天兩次或兩天一次大便,沒有什么不適,也是正常的。大便次數(shù)的辨病,主要講一講腹瀉和便秘兩種相反的情況。

    1.腹瀉

    腹瀉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大便次數(shù)增多,根據伴隨情況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區(qū)別。

    (1)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潰瘍性炎證引起。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經口傳染,全年都可發(fā)病,夏秋兩季高發(fā),常因食用了不干凈的水果、蔬菜等引起。除腹瀉外,常有高燒、寒戰(zhàn)、惡心嘔吐等其他表現(xiàn),初起時大便呈糊狀或水樣,漸漸發(fā)展成為帶有粘液、膿血的大便,且非常臭,腹痛劇烈。

    (2)阿米巴痢疾是由阿米巴原蟲侵入結腸所致的以痢疾癥狀為主的疾病。每日大便次數(shù)可達10次以上,同時有腹痛,大便呈糊狀,果醬色。

    (3)腸結核是結核桿菌侵及腸道導致的一種結核病,常有其他部位的結核表現(xiàn)。大便次數(shù)每天2~4次不定,多為糊狀或水樣,右下腹有壓痛。

    (4)克隆病又稱局限性腸炎,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感染、免疫異常、遺傳有關。起病緩慢,反復發(fā)作,腹瀉次數(shù)不定,腸鳴音明顯。

    (5)潰瘍性結腸炎是指直腸或結腸粘膜淺表性,非特異性炎證表現(xiàn)。起病慢,大便次數(shù)5次以上,還伴有發(fā)熱、貧血、消瘦等表現(xiàn),好發(fā)于20~40歲的人。

    (6)偽膜性結腸小腸炎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多,最多可達每天30次以上,另有腹痛,發(fā)熱可達40度以上。發(fā)病非常急。

    以上就大便次數(shù)增多與疾病的關系舉出一些病例,除了上面一些疾病外,還有許多疾病均可引起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多。大家應該記住的是,當有腹瀉發(fā)生時,由于腹瀉過程中排出大量的水,會使人體失水過多而引起脫水,甚至休克,所以,一旦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多,應立即去醫(yī)院,如在夏天出現(xiàn),應去腸道門診就診,夏季往往容易患腸道傳染病,需進行專門而嚴格的治療和控制,以免引起大規(guī)模的傳染病蔓延。

    2.便秘

    不同于腹瀉的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秘是指大便次數(shù)少而且排出困難。有的習慣地二到三天大便一次,應該認為是正常的,但任何原因的三天以上而無大便,則是不正常的。

    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但歸結起來不外乎為病理性的便秘和生理性的便秘兩種。

    病理性的便秘:常見病有腫瘤、腸粘連巨型結腸造成腸梗阻,腹腔內腫物壓迫腸道均可引起便秘。

    生理性的便秘:可由運動少致胃腸功能減弱,飲食物中含粗纖維少,排便不及時,精神緊張等諸多因素引起。

    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便秘,便秘本身都會對機體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因為,大便中含有許多代謝廢物,如果不能及時排出體外,這些廢物就會被腸道重新吸收回人體,嚴重的還會引起中毒癥狀,所以不應小看便秘,或因為沒有癥狀而不去重視。便秘的自我治療方法可通過多吃一些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加強運動以促進胃腸蠕動,多喝水以增加腸道水含量,改變大便的不良習慣等。如果這些方法沒有什么作用,應考慮采用藥物治療。對于一些由于腹內腫物或腸道本身疾病引起的便秘,還應區(qū)別于普通便秘,加以治療。

    便秘還會由于大便中含水少,干燥、堅硬,而使得在排出時困難,這時還會引發(fā)痔瘡的形成,以及肛裂,引起出血,甚至發(fā)炎,破潰,造成難以啟齒的痛苦。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