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傳染病》 臨床表現

    潛伏期最短2小時,最長可達4周,多數為12~72小時。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和規(guī)律性。通常免疫功能正常者多表現為胃腸炎型,免疫功能不全者則為敗血癥型和混合型。

    (一)胃腸炎型本型多見。

    1.食物中毒型起病大多急驟,畏寒、發(fā)熱、有惡心、嘔吐、頭暈、乏力、全身酸痛,持續(xù)數小進或數日,隨后發(fā)生腹瀉,大便呈糊狀或稀水樣。乳嬰兒多為黃綠色粘液便或黃色稀便,內有不消化的蛋花樣奶塊,個別患者偶帶血絲。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偶爾可有腹部絞痛。由于劇烈的吐瀉,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和休克,嬰幼兒常發(fā)生高熱、驚厥或昏迷。

    2.慢性遷延型此型可由食物中毒型或輕型感染遷延而來。臨床表現為間歇性不規(guī)律發(fā)熱,突然性腹瀉,每日大便數次至十余次,糞便多為黃色或綠色稀水便,時而呈粘液、膿血便,少數患者有間歇性膠凍樣便,伴有顯著腥臭味。

    除胃腸癥狀外,患者多有進行性營養(yǎng)不良、消瘦、精神萎靡、衰竭,貧血等癥狀。嬰幼兒可有脫水征、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亦可發(fā)生肺炎,真菌感染,腸出血,腸穿孔,壞死性出血性小腸炎、心肌炎,心、腎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

    (二)敗血癥型可無胃腸癥狀或僅有輕度胃腸癥狀而以不規(guī)則弛張熱或稽留熱為主要表現。發(fā)冷、出汗、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嗜睡,甚至驚厥、昏迷,乃至休克。體檢時多發(fā)現全身多系統感染中毒表現,如皮疹或出血點、局部炎癥性改變或臟器實質性損害?;颊哐囵B(yǎng)鼠傷寒沙門氏菌陽性。

    重癥或老年患者常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中毒性肝炎、心肌炎、麻痹性腸梗阻、中毒性腦病及感染性休克等并發(fā)癥。伴有并發(fā)癥者預后差。

    (三)局灶化膿感染型(內臟損害型)主要繼發(fā)于敗血癥。一般在胃腸炎后,繼而出現畏寒、高熱、全身嚴重的中毒癥狀,在此基礎上出現全身某系統或某部位的癥狀。經血、糞、尿、痰、腦脊液、胸水、腹水等培養(yǎng)陽性者,方可確診。

    局灶型可表現為:①消化系統壞死性出血性小腸炎、中毒性肝炎、蘭尾炎、腹膜炎及腸穿孔。②運動系統骨髓炎、骨關節(jié)炎。③循環(huán)系統 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④呼吸系統支氣管肺炎、胸膜炎。⑤神經系統 中毒性腦病、腦膜炎、腦室管膜炎。⑥泌尿生殖系統尿路感染,輸卵管炎。⑦其他 局限性膿腫等。

    (四)混合型大多數患者除消化道癥狀(如腹瀉及多形性便)外,還具有敗血癥型或局灶型的臨床特征。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