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溫發(fā)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
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qiáng),對濕溫發(fā)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yīng)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于濕熱蘊(yùn)結(jié)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芩能清實(shí)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cè)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yīng)用。
【處方用名】黃芩、淡黃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熱瀉火)、炒黃芩(炒用,減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黃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jié)駸幔?、黃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濕;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bǔ)脾而安胎。
【方劑舉例】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蔻仁、通草、豬苓、茯苓、大腹皮。治濕溫身熱。
黃芩瀉肺湯《張氏醫(yī)通》:黃芩、大黃、連翹、山梔、苦杏仁、枳殼、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熱喘嗽,里實(shí)便秘。
黃芩湯《傷寒論》: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濕溫發(fā)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
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qiáng),對濕溫發(fā)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yīng)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于濕熱蘊(yùn)結(jié)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芩能清實(shí)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cè)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yīng)用。
【處方用名】黃芩、淡黃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熱瀉火)、炒黃芩(炒用,減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黃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jié)駸幔?、黃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濕;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bǔ)脾而安胎。
【方劑舉例】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蔻仁、通草、豬苓、茯苓、大腹皮。治濕溫身熱。
黃芩瀉肺湯《張氏醫(yī)通》:黃芩、大黃、連翹、山梔、苦杏仁、枳殼、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熱喘嗽,里實(shí)便秘。
黃芩湯《傷寒論》: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